"帝子苍梧不复归":舜帝的两位妃子去了苍梧再也没有归来,
# 苍梧:苍梧山,本名九疑山,亦作九嶷山,相传为舜的葬地,在今湖南宁远县南部。,帝子:指尧帝的两个女儿——舜的二妃娥皇、女英。
"洞庭叶下荆云飞":洞庭湖畔秋叶纷纷飘落,楚地的天空白云飘荡。
# 荆:汉南古荆州地区。一作楚。
"巴人夜唱竹枝后":巴人在夜晚唱起竹枝曲后,
"肠断晓猿声渐稀":清晨时分,那令人肝肠寸断的猿猴啼叫声也渐渐稀少了。
中唐诗人
顾况(727?~806?),唐代诗人。字逋翁,又号悲翁,祖籍云阳(今江苏丹阳),迁家海盐(今属浙江)衡山。早年曾读书山林。至德进士及第,曾官著作佐郎,因嘲诮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顾况的诗,题材广泛,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形式多样,尤长于歌行。其诗风不拘一格,语言平易,不避俚俗。代表作品有《露青竹杖歌》《李供奉弹箜篌歌》。著有《华阳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借“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晓猿声稀”等景象,写出了人生别离的怅惘与悲凉意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前两句“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引用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尧女娥皇、女英为舜妃,舜死于苍梧后二妃投洞庭化为女神。诗人借“帝子不复归”典故,与洞庭落叶、荆云飘荡景象结合,营造空寂萧瑟意境,隐喻人生别离之怅惘。
3. 分段赏析
开篇“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楚云飞”,诗人巧妙地化用古老传说,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追寻舜至苍梧,最终溺亡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不复归”三字,奠定了全诗的悲剧基调,暗含了一种永逝不返的怅惘。紧接着,诗人描绘洞庭湖畔的景色,秋风起,落叶纷纷而下,白云在天空中飘荡。“洞庭叶下”进一步渲染出萧瑟、凄清的氛围,使历史传说与眼前之景相互交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深沉的感慨。后两句“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视角从宏大的历史与自然之景,转向当地的民俗与声音。巴人在夜晚唱起竹枝曲,竹枝曲本是当地富有特色的民歌,往往表达男女爱情或思乡之情,但在这孤寂的氛围中,歌声更添凄凉。而到了清晨,渐渐稀落的猿啼声,更是令人肝肠寸断。猿啼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悲伤、哀愁,李白有“两岸猿声啼不住”,郦道元《水经注》中也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描述。顾况在此处通过猿声的由盛转稀,将这种悲伤的情绪推向高潮,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诗人内心那挥之不去、萦绕心头的愁绪。
上一篇:唐·薛能《行径》
下一篇:唐·张建封《竞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