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天晴明":五月初五这天天气晴朗明媚,
# 五月五日天晴明:一作“三月三日天清明”。
"杨花绕江啼晓莺":杨花环绕江边纷飞,黄莺在枝头啼鸣。
"使君未出郡斋外":州郡长官尚未走出郡斋之外,
# 外:一作“内”。,郡斋:州郡长官的居室或书房。,使君:这里指州郡长官。
"江上早闻齐和声":江面上早已传来整齐划一的号子声。
# 早:一作“已”。
"使君出时皆有准":使君出行的仪仗早已准备妥当,
# 准:一作“引”。
"马前已被红旗引":他的马前已被红旗引领开道。
# 引:一作“阵”。
"两岸罗衣破晕香":两岸观赛的女子罗衣飘香,
# 晕:一作“鼻”。
"银钗照日如霜刃":头上的银钗反射着日光,亮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鼓声擂响三下,红旗挥动展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两条龙舟如蛟龙般跃出水面,竞渡开始。
"棹影斡波飞万剑":船桨划动的影子在波涛中翻飞,如万把利剑斩开江水,
# 斡波:划水。,棹:一作“擢”。
"鼓声劈浪鸣千雷":急促的鼓声劈开波浪,声响如千雷轰鸣。
"鼓声渐急标将近":鼓声越来越急促,终点的锦标渐渐临近,
# 鼓声渐急标将近:一作“雷声冲急波相近”。标:龙舟争夺的锦标。
"两龙望标目如瞬":两条龙舟上的选手紧盯锦标,目光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岸边高坡上的观众呐喊声如霹雳般震天动地,
# 坡上人呼霹雳惊:一作“江上人呼霹雳声”。
"竿头彩挂虹蜺晕":竿头悬挂的锦标彩饰在阳光下闪耀,如同彩虹般绚烂夺目。
"前船抢水已得标":前方的龙舟抢先破水,率先夺得了锦标,
"后船失势空挥桡":后方的龙舟失去优势,只能空挥船桨。
# 桡:桨板。
"疮眉血首争不定":有的选手眉角受伤、头上流血,仍为胜负争论不休,
"输岸一朋心似烧":岸上观赛的输方一伙人心中焦灼如火烧。
# 输岸一朋:岸上观赛的输方一伙人。
"只将输赢分罚赏":比赛只以胜负决定赏罚,
# 只将输赢分罚赏:一作“只将标示输赢赏”。
"两岸十舟五来往":两岸共有十艘龙舟,轮番进行了五次竞渡。
"须臾戏罢各东西":片刻之间,竞渡游戏结束,众人各自散去,
"竞脱文身请书上":输方不服,竞相脱下上衣,露出身上的刺青,请求再战。
# 文身:刺花的身体。据说在肉身上刺刻花纹,下水可以免受蛟龙的伤害。
"吾今细观竞渡儿":我如今细细观察这些竞渡的儿郎,
"何殊当路权相持":他们争胜的模样,与朝堂上掌权者互相倾轧又有何不同。
"不思得岸各休去":他们不懂抵达岸边后就该各自罢休,
# 岸:一作“所”。
"会到摧车折楫时":若一直如此不知停歇,终会落到车毁楫折的境地啊。
# 车:一作“舟”。
唐代中期著名大将
张建封(735—800)唐邓州南阳人,客居兖州,字本立。代宗大历时任大理评事。马燧为三城镇遏使、河东节度使,辟建封为判官。进侍御史。德宗贞元四年,拜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使。十三年来朝。时宦官主宫市,建封得间言其弊,帝颇听顺。及还镇,帝赋诗以赠,又赐以鞭。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端午竞渡为主题的七言古诗,这首诗生动描绘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揭示出人性中的竞争与欲望,生发出对权力斗争的警醒与反思。
2. 写作手法
借代:“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运用借代,以“罗衣”“银钗”代指观赛女子,不直接描写人物,而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服饰与配饰,从侧面表现出观赛人群的盛装与热闹,以部分代整体,简洁而富有韵味。比喻:诗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将龙舟竞渡的场景描绘得生动形象。如以“飞万剑”喻船桨翻飞的迅疾,将动态的划桨动作比作万剑齐飞,凸显速度与力量;用“鸣千雷”形容鼓声的震响急促,使读者仿佛能听见如雷轰鸣;以“虹霓晕”描绘锦标色彩斑斓,展现视觉上的绚烂夺目,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与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诗人以简洁明快的笔触,点明时间为端午佳节,晴朗的天气下,江畔杨花纷飞,晓莺啼鸣,勾勒出一幅明丽清新的江边春景图。这既交代了节令、天气与环境,又巧妙地为龙舟竞渡营造出欢快轻松的氛围。“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则从侧面烘托出赛前的热闹气氛——州郡长官尚未踏出郡斋,江上已传来整齐响亮的号子声,让人不禁对即将开始的竞渡充满期待。第五、六句“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细致描绘了州郡长官前往观看竞渡的情景。使君出行井然有序,红旗开道引路,彰显出其身份的尊贵与活动的隆重,也暗示了龙舟竞渡在当时备受重视。第七、八句“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诗人运用借代手法,以“罗衣”“银钗”指代观看竞渡的女子。“罗衣破晕香”从嗅觉角度,描绘出观赛女子衣饰华美,香气四溢,随风飘散在两岸;“银钗照日如霜刃”则从视觉角度,展现银钗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的光芒,如同霜刃般耀眼。这两句诗通过多感官描写,生动地展现出观看比赛的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的景象。第九至第十八句,诗人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第一次竞渡的激烈场景。“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随着三声鼓响,红旗挥动,两条龙舟如同蛟龙般跃入江面,比赛正式拉开帷幕。“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诗人以“飞万剑”比喻船桨在水中上下翻飞,其速度之快、力度之猛,仿佛万剑齐飞;用“鸣千雷”形容鼓声震天,既响亮又急促,如雷霆万钧般劈开江面,将竞渡的壮观与激烈展现得淋漓尽致。“目如瞬”生动刻画了龙舟上选手紧盯终点目标的专注神情;“霹雳惊”形象地描绘出坡上观众喊声如惊雷般突然爆发,惊天动地;“虹霓晕”则以彩虹般的光晕比喻锦标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这些丰富的比喻,让读者如临其境,真切感受到龙舟竞渡的紧张与热烈。第十九、二十句“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诗人分别从参赛者和观赛者两个角度,细腻地刻画了竞渡双方的情绪。参赛者即便受伤流血,仍对比赛结果争论不休,展现出他们对胜利的执着追求;而输的一方,岸边的观众心急如焚,“心似烧”三字将其焦虑、不甘的情绪表现得入木三分。第二十一、二十二句“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则进一步说明双方十艘船又进行了五次比赛,让竞渡的激烈程度再掀高潮,充分体现出人们对这项活动的热情与投入。第二十三句“须臾戏罢各东西”,“各东西”指比赛结束后,众人各自散去。第二十四句“竞脱文身请书上”,描绘了刚赛完,输方不服气,双方纷纷脱去上衣,露出身上刺花的图案,请求再次一决高下的场景,生动展现出人们对胜负的在意和不服输的精神。诗歌的最后四句“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是作者观看竞渡后的深刻感慨。诗人由竞渡者在比赛中互不相让、奋力角逐的情景,自然联想到现实中执政者之间的朋党之争,委婉地表达出对权力斗争中各方不知休止、盲目争逐,最终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担忧与警示,使诗歌的内涵得到升华,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