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浮生急景":惆怅的想着人生如浮云,来去匆匆之情景,
# 急景:光阴迅速。,浮生:指人生,古代老庄学派认为人生在世空虚无定,故称人生为浮生。典出《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凄凉宝瑟余音":听见琴瑟之音也是满耳凄凉。
"楚客多情偏怨别":和朋友之情非常深厚,怨恨朋友之间的离别,
"碧山远水登临":在分别之际,一起登上青山眺望河水。
"目送连天衰草":眼看着朋友消失在茫茫原野,
"夜阑几处疏砧":在静静的夜里传来了零星的声音。
# 夜阑:夜将近。
"黄叶无风自落":满眼是秋天萧条景象,黄叶零星飘落,
"秋云不雨长阴":天不下雨却是阴沉沉的,让人心情忧郁。
"天若有情天亦老":天若有情感也会和凡人一样为情所困而变老,
"摇摇幽恨难禁":幽幽的恨意总是那以消除。
# 禁:禁受,禁得起。,幽恨:内心深处的怨恨。
"惆怅旧欢如梦":忧郁的想起我们以前高兴的情景,
# 欢:高兴。
"觉来无处追寻":等我一觉醒来,再到哪里去寻找呢。
# 寻:寻找。,觉:睡醒。
宋代孙洙
孙洙(1031-1079),字巨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时期官吏、词人,曾经进策50篇评论时政,被韩琦称赞为“今之贾谊”。他博学多才,词作文风典雅,有西汉之风。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秋夜送别之作。词人通过衰草、砧声等秋夜景物,写出离别的凄凉,又以“天若有情亦老”的感慨,带出对往昔欢乐的追忆。全词用简朴的语言,将秋夜的萧瑟与人生的惆怅自然融合,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淡淡哀愁。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词将连天衰草、疏落砧声、自落黄叶等秋景与怅惘离情交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浑然一体。反衬:以动衬静,“夜阑几处疏砧”以断续的捣衣声反衬秋夜的寂静,更凸显词人独对离别的孤寂。引用:“天若有情天亦老”直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名句,借前人诗意强化自身感慨,使哀婉之情更具感染力。对比:往昔宴饮的“宝瑟余音”与眼前“连天衰草”的冷落形成鲜明对照,突出欢聚难再的怅然。
3. 分段赏析
上片“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余音”,开篇即以“怅”字统领全篇,奠定全词低沉哀婉的情感基调。“浮生急景”四字凝练传神,生动展现出人生短暂、光阴飞逝的无奈现实,这种不可逆转的时光流逝最易引发人们的无力感与惆怅之情。宝瑟弹奏至尾声,欢宴终将散场,纵使先前如何热闹欢愉,此刻也不得不面对曲终人散的结局,那袅袅余音更牵动离愁别绪,令人倍感凄凉落寞。“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二句承上启下,进一步点明“别情”主题。此处“楚客”典出屈原忠而被谤、流放他乡的典故,后泛指客居异乡之人。词人既可指代自身,亦可暗指远行友人。多情之人偏逢离别,哀怨之情愈加深重,与前文“怅望”“凄凉”相互呼应,共同诠释题旨“秋怨”之“怨”。而“碧山远水登临”既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又自然引出下文秋景描写,实现由情及景的巧妙过渡。“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二句,细腻刻画词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本就满怀愁绪的词人,又值萧瑟深秋,眼见友人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于连天衰草之中,更觉天地苍茫。夜深人静时,远处传来断续的捣衣声,声声叩击心弦。古诗词中“砧声”常寄托怀远思乡之情:妇女们为游子赶制冬衣时,需反复捶捣使布料柔软,这秋夜砧声既传递着家中亲人的思念,也勾起游子的乡愁。词中夜深时分的疏落砧声,不知是未眠人的深夜劳作,还是早起者的清晨准备,却让词人的离愁、游子的别绪在秋夜中产生深深共鸣。下片“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继续铺陈秋景,整个天地仿佛都笼罩在深秋的郁结氛围中。黄叶飘零非因外力摧折,而是时节使然,一个“自”字更添物是人非的悲凉。黄叶凋落、友人离散虽属自然规律,仍令人唏嘘不已。秋云密布却无雨意,长日阴沉,恰似词人郁郁寡欢的心境。若得雨过天晴,或可稍解愁绪,奈何天意难遂人愿。“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化用李贺名句,以无情之天反衬有情之人,完成由景入情的转换。此句出自《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以极度夸张手法写尽离愁别恨。词人借此抒发送别友人的深切悲恸:若苍天有情,也会因思念而衰老,更何况凡人?那萦绕心头的幽怨憾恨令人心神不宁,却又无处倾诉,这般煎熬,如何能不催人老去!“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二句,以精炼的笔触道尽人生况味。词人运用“梦”这一意象,将往昔欢愉比作虚幻梦境,生动传达出美好时光转瞬即逝的怅惘。一个“觉”字点明现实与回忆的残酷对比,而“无处追寻”四字则强化了物是人非的失落感。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既延续了前文“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深沉感慨,又以戛然而止的笔法收束全词,使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首秋夜送别之作,融秋景入秋心,虽欠含蓄却天然绝妙。上片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下片借秋抒情,尽显离别惆怅。全词情真意切,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娓娓道来。
上一篇:宋·宋真宗《励学篇》
下一篇:宋·梅尧臣《桃花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