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
·
qiū
yuàn

朝代:宋作者:孙洙浏览量:3
chàng
wàng
shēng
jǐng
liáng
bǎo
yīn
chǔ
duō
qíng
piān
yuàn
bié
shān
yuǎn
shuǐ
dēng
lín
sòng
lián
tiān
shuāi
cǎo
lán
chù
shū
zhēn
huáng
fēng
luò
qiū
yún
cháng
yīn
tiān
ruò
yǒu
qíng
tiān
lǎo
yáo
yáo
yōu
hèn
nán
jīn
chóu
chàng
jiù
huān
mèng
jué
lái
chù
zhuī
xún

译文

惆怅的想着人生如浮云,来去匆匆之情景,听见琴瑟之音也是满耳凄凉。和朋友之情非常深厚,怨恨朋友之间的离别,在分别之际,一起登上青山眺望河水。眼看着朋友消失在茫茫原野,在静静的夜里传来了零星的声音。满眼是秋天萧条景象,黄叶零星飘落,天不下雨却是阴沉沉的,让人心情忧郁。天若有情感也会和凡人一样为情所困而变老,幽幽的恨意总是那以消除。忧郁的想起我们以前高兴的情景,等我一觉醒来,再到哪里去寻找呢。

逐句剖析

"怅望浮生急景":惆怅的想着人生如浮云,来去匆匆之情景,

# 急景:光阴迅速。,浮生:指人生,古代老庄学派认为人生在世空虚无定,故称人生为浮生。典出《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凄凉宝瑟余音":听见琴瑟之音也是满耳凄凉。

"楚客多情偏怨别":和朋友之情非常深厚,怨恨朋友之间的离别,

"碧山远水登临":在分别之际,一起登上青山眺望河水。

"目送连天衰草":眼看着朋友消失在茫茫原野,

"夜阑几处疏砧":在静静的夜里传来了零星的声音。

# 夜阑:夜将近。

"黄叶无风自落":满眼是秋天萧条景象,黄叶零星飘落,

"秋云不雨长阴":天不下雨却是阴沉沉的,让人心情忧郁。

"天若有情天亦老":天若有情感也会和凡人一样为情所困而变老,

"摇摇幽恨难禁":幽幽的恨意总是那以消除。

# 禁:禁受,禁得起。,幽恨:内心深处的怨恨。

"惆怅旧欢如梦":忧郁的想起我们以前高兴的情景,

# 欢:高兴。

"觉来无处追寻":等我一觉醒来,再到哪里去寻找呢。

# 寻:寻找。,觉:睡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河满子·秋怨》是北宋词人孙洙的一首秋夜感怀之作。词作以秋景为依托,上片开篇即以“怅望”二字直抒胸臆,道出对人生短暂的深切感慨。“浮生急景”与“宝瑟余音”的意象组合,既写时光飞逝之迅疾,又暗喻欢聚终将散场的无奈。词人化用“楚客”典故,以屈原流放的悲情自况,更添离愁别绪。继而通过“连天衰草”“夜阑疏砧”的视听描写,营造出秋夜独有的寂寥氛围。下片笔锋转向自然景物,“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二句,以精炼的笔触捕捉秋日的萧瑟气息。词人赋予无情之天以人性,设想“天若有情天亦老”,将人生悲慨推向极致。结句“旧欢如梦”的比喻,既是对往昔的追忆,更是对现实的怅惘,虚实相生间尽显词人面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伤。全词以景入情,情景交融,在秋夜的凉意中渗透着对光阴易逝、聚散无常的生命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孙洙

孙洙(1031-1079),字巨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时期官吏、词人,曾经进策50篇评论时政,被韩琦称赞为“今之贾谊”。他博学多才,词作文风典雅,有西汉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秋夜送别之作。词人通过衰草、砧声等秋夜景物,写出离别的凄凉,又以“天若有情亦老”的感慨,带出对往昔欢乐的追忆。全词用简朴的语言,将秋夜的萧瑟与人生的惆怅自然融合,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淡淡哀愁。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词将连天衰草、疏落砧声、自落黄叶等秋景与怅惘离情交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浑然一体。反衬:以动衬静,“夜阑几处疏砧”以断续的捣衣声反衬秋夜的寂静,更凸显词人独对离别的孤寂。引用:“天若有情天亦老”直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名句,借前人诗意强化自身感慨,使哀婉之情更具感染力。对比:往昔宴饮的“宝瑟余音”与眼前“连天衰草”的冷落形成鲜明对照,突出欢聚难再的怅然。

3. 分段赏析

上片“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余音”,开篇即以“怅”字统领全篇,奠定全词低沉哀婉的情感基调。“浮生急景”四字凝练传神,生动展现出人生短暂、光阴飞逝的无奈现实,这种不可逆转的时光流逝最易引发人们的无力感与惆怅之情。宝瑟弹奏至尾声,欢宴终将散场,纵使先前如何热闹欢愉,此刻也不得不面对曲终人散的结局,那袅袅余音更牵动离愁别绪,令人倍感凄凉落寞。“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二句承上启下,进一步点明“别情”主题。此处“楚客”典出屈原忠而被谤、流放他乡的典故,后泛指客居异乡之人。词人既可指代自身,亦可暗指远行友人。多情之人偏逢离别,哀怨之情愈加深重,与前文“怅望”“凄凉”相互呼应,共同诠释题旨“秋怨”之“怨”。而“碧山远水登临”既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又自然引出下文秋景描写,实现由情及景的巧妙过渡。“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二句,细腻刻画词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本就满怀愁绪的词人,又值萧瑟深秋,眼见友人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于连天衰草之中,更觉天地苍茫。夜深人静时,远处传来断续的捣衣声,声声叩击心弦。古诗词中“砧声”常寄托怀远思乡之情:妇女们为游子赶制冬衣时,需反复捶捣使布料柔软,这秋夜砧声既传递着家中亲人的思念,也勾起游子的乡愁。词中夜深时分的疏落砧声,不知是未眠人的深夜劳作,还是早起者的清晨准备,却让词人的离愁、游子的别绪在秋夜中产生深深共鸣。下片“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继续铺陈秋景,整个天地仿佛都笼罩在深秋的郁结氛围中。黄叶飘零非因外力摧折,而是时节使然,一个“自”字更添物是人非的悲凉。黄叶凋落、友人离散虽属自然规律,仍令人唏嘘不已。秋云密布却无雨意,长日阴沉,恰似词人郁郁寡欢的心境。若得雨过天晴,或可稍解愁绪,奈何天意难遂人愿。“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化用李贺名句,以无情之天反衬有情之人,完成由景入情的转换。此句出自《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以极度夸张手法写尽离愁别恨。词人借此抒发送别友人的深切悲恸:若苍天有情,也会因思念而衰老,更何况凡人?那萦绕心头的幽怨憾恨令人心神不宁,却又无处倾诉,这般煎熬,如何能不催人老去!“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二句,以精炼的笔触道尽人生况味。词人运用“梦”这一意象,将往昔欢愉比作虚幻梦境,生动传达出美好时光转瞬即逝的怅惘。一个“觉”字点明现实与回忆的残酷对比,而“无处追寻”四字则强化了物是人非的失落感。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既延续了前文“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深沉感慨,又以戛然而止的笔法收束全词,使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首秋夜送别之作,融秋景入秋心,虽欠含蓄却天然绝妙。上片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下片借秋抒情,尽显离别惆怅。全词情真意切,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娓娓道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真宗《励学篇》

下一篇:宋·梅尧臣《桃花源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