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薄霭过清明":和风轻柔,薄霭缥缈,清明佳节悄然而过,
"减尽重裘觉体轻":脱去了厚重的冬衣,只觉得身体轻盈自在。
"正午轩窗无树影":正午时分,轩窗前没有树的影子,
"乍晴阡陌有莺声":刚刚放晴的田间小路上,传来黄莺悦耳的啼鸣声。
# 阡陌:田间道也。东西谓陌,南北为阡。
"酿成西蜀鹅雏酒":酿成了西蜀的鹅雏酒,
# 鹅雏酒:酒名。酒如鹅雏色黄,故名。亦即广汉鹅黄酒之类。苏轼《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诗五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诗:“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杜甫《舟前小鹅儿》诗:“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
"煮就东坡玉糁羹":煮好了东坡先生所创的玉糁羹。
# 玉糁羹:食品名,亦即玉杵羮之类。《说楛》:“小截山芋为玉杵羮。”又按苏子瞻曰:“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又作《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奇绝天上酥酡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诗:莫作北海金虀鱠,轻比东坡玉糁羹。”
"扪腹翛然出门去":抚摸着肚子,悠然自得地出门而去,
# 翛然:无拘无束貌。《庄子》:“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扪腹:犹言饱也。
"春郊何处不堪行":春日的郊外,哪里不值得前去漫步游玩呢?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闲适题材的诗。介绍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描绘的暮春风光与生活细节,体现了诗人晚年幽居的心境与对时光流逝的思索,营造了质朴清新的艺术氛围,表达了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反问:“春郊何处不堪行”以反问收束,比直陈更有力地赞暮春郊野皆可游赏。此句呼应前文闲适氛围,将个体的悠然扩展到对整个春郊的感知,尽显诗人饱餐后放眼四野的惬意。同时暗含晚年旷达,把时光流逝之慨化为对当下美好的珍视,让全诗闲适基调更添洒脱,足见与生活和解的从容。用典:“煮就东坡玉糁羹”巧用东坡玉糁羹典故。“玉糁羹”为苏轼贬谪海南时所创,以山药(或芋头)煮制,因色白如玉得名,体现其逆境中安贫乐道、于简食中寻趣的态度。陆游写自己煮制此羹,既以饮食细节展现晚春闲适,又暗合苏轼典故意涵,将自身对平淡生活的满足与苏轼逆境寻乐精神相呼应,显生活之雅与心境之旷。
3. 分段赏析
首联“和风薄霭过清明,减尽重裘觉体轻”,以清明后暮春的自然气候起笔。“和风”“薄霭”描绘出柔和温润的春日气象,“过清明”点明时节;“减尽重裘”既因天气转暖,也暗含身心卸下重负的轻快,寥寥数字勾勒出春日初临时的舒爽,为全诗奠定闲适基调。颔联“正午轩窗无树影,乍晴阡陌有莺声”,聚焦白日景象。正午阳光炽烈,轩窗前不见树影,尽显晴日明朗;久雨初晴的田间小路上,黄莺啼鸣清脆悦耳。两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落笔,“无树影”的静谧与“有莺声”的灵动相衬,让暮春的生机与清新扑面而来。颈联“酿成西蜀鹅雏酒,煮就东坡玉糁羹”,转入生活细节。诗人亲手酿造蜀地的鹅雏酒,又烹制出东坡玉糁羹,饮食之物与文人雅趣相融。“酿成”“煮就”的动作透着从容,既见生活之趣,也暗含对前人的追怀,让闲适感更添一层文化意韵。尾联“扪腹翛然出门去,春郊何处不堪行”,以动作与感慨作结。“扪腹”显饱腹之态,“翛然”写神态悠然,出门后发出“春郊何处不值得行走”的反问,比直抒胸臆更显强烈。这既是对春郊美景的赞叹,也流露诗人晚年超脱旷达的心境,让全诗的闲适之情在旷远的感慨中收尾,余味悠长。
下一篇:宋·陆游《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