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xià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1
hǎo
jǐng
xīn
xià
yōu
rén
láng
yāo
fēng
yuǎn
shù
xià
jiàn
xīng
shū
mén
yǎn
hòu
zhōng
míng
yuè
shàng
chū
qīng
dēng
shàng
kān
jìn
liǎo
cán
shū

译文

美好的景致已融入初夏,隐居的人静卧在简陋的屋舍中。走廊曲折处能迎来远方的清风,树叶的缝隙里可见稀疏的星辰。乌鸦归巢后,房门便轻轻掩上,月亮刚升起时,钟声恰好响起。青色的油灯发出的光还能够让人靠近去视物,起身继续读那未读完的书卷。

逐句剖析

"好景入新夏":美好的景致已融入初夏,

"幽人卧弊庐":隐居的人静卧在简陋的屋舍中。

"廊腰得风远":走廊曲折处能迎来远方的清风,

"树罅见星疏":树叶的缝隙里可见稀疏的星辰。

"门掩鸦栖后":乌鸦归巢后,房门便轻轻掩上,

"钟鸣月上初":月亮刚升起时,钟声恰好响起。

"青灯尚堪近":青色的油灯发出的光还能够让人靠近去视物,

"起了读残书":起身继续读那未读完的书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夏夜赋》是南宋陆游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将初夏美景与幽人闲卧陋室的情景相结合,奠定了全诗宁静闲适的基调;颔联通过描写廊下清风与树间疏星,从触觉和视觉展现居所周边的清爽与清朗;颈联以鸦栖后掩门、月升初闻钟的画面,在时间推移中增添夜晚静谧里的生动感;尾联聚焦幽人就着青灯读残书的举动,尽显雅致情趣。此诗语言朴素自然,运用多感官描写的手法,将景物与人物活动融合,传递出对清雅闲适生活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好景入新夏,幽人卧弊庐”,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整体情境。“好景”直接点出夏日景色的美好,“入新夏”则点明时节,将美好的景致与初夏的时序关联起来;“幽人”明确了人物身份,展现出一种清雅闲适的形象,“卧弊庐”则描绘出人物所处的环境与状态,简陋的居所与幽人的身份相契合。两句一景一人,一外一内,既写出了初夏的美好,又奠定了全诗宁静闲适的基调,为后文的具体描写做了铺垫。颔联“廊腰得风远,树罅见星疏”,着眼于居所周边的景物与感受。“廊腰”是居所的具体部位,“得风远”写出了在廊下能感受到远方吹来的清风,传递出凉爽舒适之感;“树罅”指树叶的缝隙,“见星疏”则描绘出透过缝隙看到稀疏星辰的景象,展现出夜晚的清朗。两句分别从触觉和视觉入手,通过对细节的刻画,让居所周边的环境更加具体可感,进一步渲染了宁静的氛围。颈联“门掩鸦栖后,钟鸣月上初”,继续描绘夜晚的景象,且融入了时间的推移。“鸦栖后”点明时间,乌鸦归巢后,“门掩”这一动作随之发生,展现出居所的静谧;“月上初”写出月亮刚刚升起的状态,“钟鸣”则以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寂静,却又并未破坏整体的宁静,反而让这份宁静更有层次。以“鸦栖”“月上”标志时间变化,以“门掩”“钟鸣”增添动态,让夜晚的画面更加丰富,也让宁静的氛围中多了一丝生动。尾联“青灯尚堪近,起了读残书”,将视角拉回人物的行为。“青灯”是具体事物,昏暗的灯光营造出温馨而静谧的氛围,“尚堪近”写出灯光虽暗却还能靠近视物;“起了读残书”描绘出人物起身阅读未读完书籍的动作,展现出幽人在夜晚的闲情逸致与对读书的喜爱。这两句以人物的行为作结,既呼应了首联中“幽人”的形象,又将前文的宁静氛围与人物的雅致情趣相结合,让全诗的意境更加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春老》

下一篇:宋·陆游《双清堂夜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