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o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1
dào
qiān
yán
wēi
wēi
zhòng
miào
mén
guǎn
kuī
jiàn
bào
zhǐ
rǎn
jǐn
cháng
yuán
zhèng
ěr
fēn
zhāng
shuí
běn
yuán
shǔ
zhuāng
yóu
guò
shēn
lùn

译文

《道德经》仅有五千个字,却如高大巍峨的建筑,是通向万物奥妙的门户。如同从竹管中窥视,怎能看清全豹,又如用手指沾染,仅能略尝鼋肉滋味。人们只是在分拆它的章句,可又有谁能真正通达其根本源头呢。蜀地的庄遵还未逝去,能来拜访我,定能深入探讨其中奥义。

逐句剖析

"道德五千言":《道德经》仅有五千个字,

"巍巍众妙门":却如高大巍峨的建筑,是通向万物奥妙的门户。

"管窥那见豹":如同从竹管中窥视,怎能看清全豹,

"指染仅尝鼋":又如用手指沾染,仅能略尝鼋肉滋味。

"正尔分章句":人们只是在分拆它的章句,

"谁欤达本源":可又有谁能真正通达其根本源头呢。

"蜀庄犹不死":蜀地的庄遵还未逝去,

"过我得深论":能来拜访我,定能深入探讨其中奥义。

# 过我得深论:自注:世传庄君平不死,时在人间,犹读《老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老子》是南宋陆游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围绕《道德经》展开,首联赞其五千言蕴含万物奥妙,颔联自谦对其领悟浅薄,颈联感慨世人多只分章句而难达本源,尾联盼与深谙《老子》的蜀庄深入探讨。全诗体现了诗人对《道德经》的尊崇及探求其深意的渴望,语言质朴却显对经典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陆游在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的十月,选择退居绍兴的故乡,并在此期间创作了这首诗。彼时,诗人已然75岁高龄,在历经了官场的种种起伏与波折之后,他静下心来专注于著书立说,而《剑南诗稿》中便详实记载了他这一阶段所产生的哲学思考。再看当时的社会境况,南宋朝廷偏安于江南地区,这样的政治环境在无形中促使着诗人,让他通过潜心研读《老子》这部典籍,去探寻一套适合自己的立身处世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诗歌体现了诗人陆游晚年退居家乡时,在南宋偏安江南的政治环境下,通过研读《老子》探寻立身处世之道的过程,借相关意象展现了他对道家思想的哲理思辨,以及将儒学修养与道家智慧相融合的晚年思想境界。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蜀庄犹不死”一句,庄遵,字君平,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隐士,他隐居不仕,潜心钻研学问,尤其对道家思想有深入的研究与体悟,其坚守本心、专注于学问探索的精神为人所称道。​陆游在诗中提及这一典故,是将庄遵对学问的执着求索与自身当下潜心研读《老子》、探寻立身处世之道的状态相联系,借庄遵的典故,既表达了对庄遵这种专注于学问本源精神的推崇,也寄托了自己在晚年依然不辍探索学问、追求精神境界提升的求索之心。

3. 分段赏析

首联“道德五千言,巍巍众妙门”,开篇便以“巍巍”二字为《道德经》立起丰碑。仅五千言的篇幅,却被喻为“众妙门”——通向万物奥妙的门户,既点出其文字精炼的特点,更盛赞其蕴含的宇宙人生至理,起笔便奠定全诗对经典的崇高敬意。颔联“管窥那见豹,指染仅尝鼋”,巧用比喻自谦。“管窥豹”“指尝鼋”两个典故,生动写出自身对《道德经》的领悟之浅:如同从竹管中看豹,难以见其全貌;又如用手指沾尝鼋肉,仅能得其一隅滋味。这种坦诚的自谦,并非否定自身,而是反衬出经典的深邃博大,也暗含着探求深意的渴望。颈联“正尔分章句,谁欤达本源”,由自谦转向对时人读经方式的反思。“正尔分章句”刻画了世人拘泥于文字表面、拆解章句的局限,而“谁欤达本源”的反问,真正能通达《道德经》根本要义的又有几人?这一问既是对学界流弊的警醒,也显露出诗人追求“本源”的治学态度。尾联“蜀庄犹不死,过我得深论”,以“蜀庄”(汉代深谙《老子》的庄遵)为理想对话者,借虚想抒实感。若这位道家高人尚存,能来访共论,定可探得经典真髓。一句期盼,将对《道德经》的探求从个人延伸至理想中的深度交流,让全诗的思辨不止于自谦与反思,更添一份执着求索的热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霜晓》

下一篇:宋·陆游《安仁道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