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四月正清和":四月的镜湖气候正是清爽和暖,
"白塔红桥小艇过":白色的塔、红色的桥边有小船悠悠划过。
"梅雨晴时插秧鼓":梅雨初晴之时,能听到田间传来催促插秧的鼓声,
"蘋风生处采菱歌":微风吹过蘋草,那风里传来采菱姑娘欢快的歌声。
"沉迷簿领吟哦少":如今我深陷于官府的文书公务之中,吟诗的机会变少了,
# 簿领: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
"淹泊蛮荒感慨多":长久漂泊在这荒远之地,心中感慨万千。
# 蛮荒:指巴蜀之地。
"谁谓吾庐六千里":谁说我故乡的茅屋远在六千里之外呢,
# 吾庐:指故乡山阴。
"眼中历历见渔蓑":此刻,我眼前清晰地浮现出故乡渔人穿着蓑衣的模样。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诗。描绘了江南水乡初夏美景,以及巴蜀农事活动,体现出诗人对两地不同风光的印象,表达了诗人宦游巴蜀时对故乡山阴的深切怀念。展现其羁旅生涯中的复杂心境,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漂泊他乡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视听结合:“梅雨晴时插秧鼓,蘋风生处采菱歌”这两句。从视觉上,描绘出梅雨初晴,人们忙于插秧的场景,展现出巴蜀地区特有的农事画面;从听觉上,“插秧鼓”的鼓声与“采菱歌”的歌声,营造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全方位地呈现出当地在特定时节的热闹场景与独特民俗,使读者如临其境。直抒胸臆:“沉迷簿领吟哦少,淹泊蛮荒感慨多”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沉迷簿领”表明诗人整日深陷于官府文书事务之中,“吟哦少”体现出因忙于公事,吟诗赋词的雅兴减少,而“淹泊蛮荒”则点出自己漂泊在偏远之地,“感慨多”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因此产生的诸多感慨。此句毫无隐晦,直接袒露了诗人在夔州任上,因繁琐公务与偏远处境所引发的复杂情绪,尽显无奈与惆怅。对比:“谁谓吾庐六千里,眼中历历见渔蓑”运用了对比手法。“谁谓吾庐六千里”通过强调家乡与当前所处之地相隔遥远,以数字“六千里”写出距离,给人以路途迢迢之感;“眼中历历见渔蓑”则描绘出眼前仿佛清晰可见家乡渔人穿着蓑衣的画面,一个是距离,一个是具象场景,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地凸显出诗人虽身处远方,却对故乡思念之切,仿佛故乡近在眼前。
3. 分段赏析
首联“镜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红桥小艇过”,开篇便选取江南镜湖春末夏初的意象。白塔高耸、红桥横跨,再有小舟悠然划过,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极具水乡特色的画面,尽显江南的温婉秀丽。颔联“梅雨晴时插秧鼓,蘋风生处采菱歌”,巧妙运用视听结合之法。一方面描绘出巴蜀地区梅雨初晴时独特的农事场景,另一方面,那阵阵插秧鼓响、悠悠采菱歌声,生动记录下当地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颈联“沉迷簿领吟哦少,淹泊蛮荒感慨多”,诗人直抒胸臆。其中“簿领”指代官府文书,这与诗人热爱的“吟哦”形成鲜明冲突,深刻展现出仕宦责任与诗人本性之间的矛盾,尽显内心无奈。尾联“谁谓吾庐六千里”,以具体数字量化,强化了家乡与当下所处之地的空间距离感。而“眼中历历见渔蓑”,又呈现出一幅清晰的具象画面,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将诗人的思乡之情烘托得愈发浓烈,情真意切。
上一篇:宋·陆游《送襄阳郑帅唐老》
下一篇:宋·陆游《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