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cán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1
shí
jìng
shān
qián
sòng
luò
huī
chūn
cán
huí
shǒu
bèi
shí
píng
zhuàng
shì
gōng
lǎo
xiāng
yuǎn
zhēng
rén
yǒu
mèng
guī
miáo
qīn
guān
dào
jīng
huā
mài
juàn
yóu
xiào
cuī
tuí
shèn
shuí
fēi
yīng
zuì
wéi

译文

遥想当年,石镜山前,眼观落日,今日春尽之时,回首往事,不免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世道太平,壮士也就只能无功而老,归家的路依然漫长,乡国遥远,征人又怎能轻易返乡,想归家只有在梦中了。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对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产生厌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携飞鹰乘醉打猎时的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

逐句剖析

"石镜山前送落晖":遥想当年,石镜山前,眼观落日,

# 落晖:太阳落山时的余光。,石镜山:在成都城内,上有蜀王妃的墓,墓边竖一石镜,故名。

"春残回首倍依依":今日春尽之时,回首往事,不免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 依依:不忍离别的样子。

"时平壮士无功老":世道太平,壮士也就只能无功而老,

# 时平:本意为时代升平,此处是反语,有讥讽朝廷之意,因为当时没有战争是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结果,并非真的太平。

"乡远征人有梦归":归家的路依然漫长,乡国遥远,征人又怎能轻易返乡,想归家只有在梦中了。

"苜蓿苗侵官道合":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

# 合:指草丛地里蔓延到路上分不开路和田地。,官道:大马路。,苜蓿:mù xu,草名,又名金花菜,为马饲料的一种。

"芜菁花入麦畦稀":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

# 麦畦:麦田。,芜菁:wú jīng,又名蔓菁,俗称大头菜,开黄花。

"倦游自笑摧颓甚":对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产生厌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

# 摧颓:因受挫折而颓唐。

"谁记飞鹰醉打围":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携飞鹰乘醉打猎时的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

# 打围:即围猎。此句是怀念自己在汉中时的那段豪迈放纵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残》为一首意蕴深厚的七言律诗,其中“春残”不仅是触发诗人深沉思绪的契机,更蕴含了对人生短暂与变迁的深刻象征。诗人巧妙地借春末凋零之景,将情感、景致、经历与物象,以及过往与当下、自然景象与人生境遇巧妙融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全诗以春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年华老去而壮志未酬的深切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残》这首诗由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作。他之所以创作这首诗,是因为在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的春暮时节,陆游已年届五十二岁,虽然身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使司参议官之职,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并无实权的闲职。面对春残日暮、万物凋零的景象,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被深深触动,对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感慨油然而生,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与哀愁的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陆游不仅描绘了春末的自然景象,更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春残》是一首抒发个人感慨与思乡之情的七言律诗。其中“春残”既是引发诗人无限感慨的眼前之景,又深刻隐喻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陆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春末凋零的景象,巧妙地将情感、景致、经历与物象,以及过往回忆与当下现实、自然风貌与人生百态融为一体,淋漓尽致地传达了自己的心声。全诗借春残之景抒发情怀,深刻揭示了诗人步入暮年、壮志未酬的深切悲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通过描绘石镜山前落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清而深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借春残之景,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无限留恋和对未来的无奈感慨。细节描写:颈联“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通过描绘田野间的细节景象,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心境。对比:苜蓿苗的蔓延与芜菁花的稀疏形成对比,既展现了春天的尾声,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荒凉与落寞。象征:“两家春”象征着两家友情的深厚和长久。在诗人的想象中,两家比邻而居,共享美好时光,这种情景正是诗人所向往的。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了诗人在石镜山前目送夕阳落下的情景,这不仅仅是对眼前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落日余晖之下,诗人不禁感慨自身已近暮年,功名尚未建立,此刻回望过去,更添时光匆匆、青春不再的无限惆怅。句法流畅而有力,情感深沉而含蓄。颔联承接上文“春残”与“回首”,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无奈与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曾怀揣壮志,从军南郑,梦想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然而不到一年便被调回成都,从英勇的战士变成了漂泊的诗人。转眼间四年已过,功业未建,人已老去,因此有了“壮士无功老”的深深感慨。而宋金之间自隆兴和议以来,再无大战,所谓的“时平”不过是南宋朝廷用大量财物换来的苟安局面,这其中也蕴含着诗人对当权者不思进取的深深不满。既然报国无门,思乡之情便愈发浓烈,故有“乡远征人有梦归”的深切期盼。“无功”与“有梦”形成鲜明对比,更添情感之凄楚。颈联转而写景,紧扣“春残”这一主题,描绘了田野间的暮春景象。苜蓿茂盛,苗叶覆盖了官道,芜菁花开,点缀在麦畦之间却显得稀疏。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暮春时节的自然美景,更透露出一种恬静与和平的意境,然而在这宁静之中又暗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寂寥与落寞。尾联作为全诗的总结,回归到了“倦游”与“摧颓”的主题上。诗人自嘲为倦游的旅人,身心疲惫,状态颓丧。末句提及昔日“飞鹰醉打围”的英勇气概,似乎有一丝振奋,然而紧接着用“谁记”二字重重一抑,顿时感慨横生,满怀惆怅。昔日的雄豪与今日的摧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添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凉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诗中,“春残”不仅是触发诗人深沉感慨的直观景象,它既是自然界季节更迭的直观体现,又深刻隐喻着人生的短暂与变迁。诗人巧妙地借春末凋零之景,将个人的情感、眼前的景致、过往的经历与当下的情境,以及自然风貌与人生百态巧妙而和谐地融为一体,展现了情、景、事、昔与今、自然与人事之间的深刻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杂感》

下一篇:宋·陆游《秋日郊居八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