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yuàn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1
wàn
西
lái
liǎo
宿
yuán
píng
biān
mào
guò
nián
nián
shān
hán
yuàn
luò
kāi
yuè
shuāng
zhòng
jiāo
yuán
zhǔ
tiān
qiǎn
lín
lín
rén
zhuó
cháng
kōng
yǎo
yǎo
niǎo
chōng
yān
tóu
xiāo
qīng
mèi
lóu
jiǎo
sān
gēng
yuè
mǎn
chuān

译文

从万里之外向西行来,成就了这段宿命的缘分,倚着马鞭,歪戴着帽子,一年年时光流逝。山间寒气笼罩院落,炉火烧起时正望见明月,浓霜覆盖郊野平原,正是挖芋头的时节。清澈碧绿的水面波光粼粼,有人走过小木桥,辽阔的天空中,鸟儿冲开烟雾飞向远方。夜晚投宿在萧条的寺院,清净得辗转难以入睡,三更时分,楼角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平川。

逐句剖析

"万里西来了宿缘":从万里之外向西行来,成就了这段宿命的缘分,

"凭鞭欹帽过年年":倚着马鞭,歪戴着帽子,一年年时光流逝。

"山寒院落开炉月":山间寒气笼罩院落,炉火烧起时正望见明月,

"霜重郊原斸芋天":浓霜覆盖郊野平原,正是挖芋头的时节。

"浅碧鳞鳞人度彴":清澈碧绿的水面波光粼粼,有人走过小木桥,

"长空杳杳鸟冲烟":辽阔的天空中,鸟儿冲开烟雾飞向远方。

"夜投萧寺清无寐":夜晚投宿在萧条的寺院,清净得辗转难以入睡,

"楼角三更月满川":三更时分,楼角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平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布金院》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以诗人的漂泊经历为线索,通过“万里西来”“夜投萧寺”等叙事,结合“山寒院落”“霜重郊原”等边塞风物描写,展现了羁旅途中的孤寂心境与对自然时序的感怀。此诗突破了单纯写景抒情的框架,在个人漂泊的叙事中暗含家国之思,通过细腻的观察与凝练的笔触,将边塞的荒寒、时序的变迁与人生的感慨融合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万里西来了宿缘,凭鞭欹帽过年年”以叙事开篇,“万里西来”点明行程遥远,“宿缘”二字赋予漂泊以宿命感,“凭鞭欹帽”的动作描写勾勒出诗人洒脱不羁的形象,暗含随遇而安的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漂泊与宿命交织的情感基调。颔联“山寒院落开炉月,霜重郊原斸芋天”从视觉与触觉角度描绘环境,“山寒”“霜重”突出气候凛冽,“开炉月”以明月下的炉火反衬寒意,“斸芋天”则通过郊野挖芋的劳作场景,展现时节特征与生活气息,对仗工整中见出诗人对边塞民生的关注。颈联“浅碧鳞鳞人度彴,长空杳杳鸟冲烟”转向动态描写,“浅碧鳞鳞”状溪水清澈、波光闪动,“人度彴”增添画面的生活情趣;“长空杳杳”绘天空辽阔,“鸟冲烟”以飞鸟冲破烟雾的意象,既显空间之苍茫,又寓自由之向往,动静结合间营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尾联“夜投萧寺清无寐,楼角三更月满川”以景结情,“夜投萧寺”点明投宿场景,“清无寐”直言心境孤寂,“楼角三更”的时间推移与“月满川”的静谧画面相呼应,以月光洒满平川的开阔景象收束,既反衬诗人羁旅无眠的愁绪,又将个人情思融入天地大美,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尽显陆游诗作中家国情怀与自然哲思的交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己未新岁》

下一篇:宋·陆游《幽居初夏四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