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1
xiǎo
wàng
héng
xié
yìng
shuǐ
tíng
kàn
piāo
shī
湿
lián
jīng
xián
píng
cāng
máng
shí
yàn
kōng
jiē
diǎn
shēng
shàng
cháng
shú
shuì
shǎo
ān
zào
huì
dāng
qíng
qiě
jiāng
shì
chuán
tóng
zhì
wèi
chā
yāng
shí
zhèng
hǎo
gēng

译文

早晨遥望,雨丝横斜映照在水亭上,傍晚观看,雨飘洒着打湿了帘旌。不嫌弃平野上苍茫的雨色,实在厌恶空阶上的点滴雨声。最好的办法莫如美美地睡上一觉,少些烦躁,定会迎来天晴。暂且把农事告诉孩童们,还没到插秧的时候正好耕种。

逐句剖析

"晓望横斜映水亭":早晨遥望,雨丝横斜映照在水亭上,

"暮看飘洒湿帘旌":傍晚观看,雨飘洒着打湿了帘旌。

"不嫌平野苍茫色":不嫌弃平野上苍茫的雨色,

"实厌空阶点滴声":实在厌恶空阶上的点滴雨声。

"上策莫如常熟睡":最好的办法莫如美美地睡上一觉,

"少安毋躁会当晴":少些烦躁,定会迎来天晴。

"且将穑事传童稚":暂且把农事告诉孩童们,

"未插秧时正好耕":还没到插秧的时候正好耕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是南宋陆游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从早到晚对雨景的观察,既有对平野雨景的描写,也有对雨点滴落声的感受。诗人借雨表达了一种在雨中安于闲适,劝人少安毋躁等待天晴的心态,同时还提到农事,展现出对农耕生活的关注。写作上,运用了借景抒情等手法。前两联细腻写雨景,后两联则蕴含生活哲理与对农事的关心。全诗体现了陆游诗歌中常见的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对农事的关切,语言质朴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晓望横斜映水亭,暮看飘洒湿帘旌”,诗人通过描写从早到晚看到的雨景,将自己对雨的感受和生活的感悟融入其中,借雨景抒发内心的情感。对比:“不嫌平野苍茫色,实厌空阶点滴声”,诗人将对平野被雨笼罩后苍茫景色的“不嫌”态度,与对空阶上雨滴落下声音的“实厌”感受进行对比。通过这一对比,生动展现出诗人面对不同雨景时复杂的内心情绪,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立体,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对偶:“不嫌平野苍茫色,实厌空阶点滴声”,“不嫌”对“实厌”,“平野”对“空阶”,“苍茫色”对“点滴声”,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 分段赏析

《雨》首联,“晓望横斜映水亭,暮看飘洒湿帘旌”,“晓望”“暮看”点明时间,从早到晚的视角变化,描绘出雨横斜映于水亭,飘洒打湿帘旌的景象,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展现出雨景的动态,表达了诗人对雨景的细致观察。颔联,“不嫌平野苍茫色,实厌空阶点滴声”,运用对偶和对比,“不嫌”与“实厌”形成情感反差,既写出对平野雨景苍茫之色的包容,又表达出对空阶雨滴声的厌烦,体现诗人复杂的内心感受。颈联,“上策莫如常熟睡,少安毋躁会当晴”,以直白的语言传达出一种生活哲理,劝人在雨中保持平和心态,等待天晴,展现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尾联,“且将穑事传童稚,未插秧时正好耕”,将笔触转向农事,体现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关注,也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新春》

下一篇:宋·陆游《畏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