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èr
yuè
èr
chū
jiāo

朝代:宋作者:王庭珪浏览量:3
tóu
chū
wèi
chū
shí
shī
jiāng
chéng
jiǎo
wēi
tiān
zuò
qíng
shān
juǎn
màn
yún
yóu
hán
tài
shí
yān
cūn
nán
běi
huáng
mài
lǒng
gāo
yàn
fēi
shuí
tián
jiā
zhī
ér
chuī
kuà
niú
guī

译文

太阳将升未升之际,大雾笼罩江城,继而化作细雨纷纷扬扬洒落。转瞬之间,天气放晴,卷起帐幔,群山展露真容,朵朵云彩仿若给山石披上了洁白衣衫。村落之中,黄鹂啼鸣之声此起彼伏,麦垅之间,紫燕上下翻飞。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逐句剖析

"日头欲出未出时":太阳将升未升之际,

"雾失江城雨脚微":大雾笼罩江城,继而化作细雨纷纷扬扬洒落。

# 雨脚微:雨已经下得很小了。雨脚:落地的雨点。即雨线之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雨脚如麻未断绝。”,雾失江城:大雾迷漫,看不见江城。

"天忽作晴山卷幔":转瞬之间,天气放晴,卷起帐幔,

# 天忽作晴山卷幔:“天忽”二句:写雾消天晴,山岩之间,雾渐去云未散尽。山卷幔:谓山上的云都像卷帷幕一样,集中成一团,让山露了出来。下句学唐诗人包贺诗句“雾是山巾子”而胜之,意思是说云还故意作态,欲去又依依不舍,因此有些山石上的云朵就像人披着一件衣服。

"云犹含态石披衣":群山展露真容,朵朵云彩仿若给山石披上了洁白衣衫。

"烟村南北黄鹂语":村落之中,黄鹂啼鸣之声此起彼伏,

"麦垅高低紫燕飞":麦垅之间,紫燕上下翻飞。

# 麦垅:指麦田。垅:同“垄”,土埂。

"谁似田家知此乐":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

# 知此乐:知晓这其中的乐趣。,谁似:谁能像。

"呼儿吹笛跨牛归":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 呼儿吹笛跨牛归:化用唐崔道融《牧竖》诗:“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二月二日出郊》是宋代王庭圭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二月初二郊外的景色,首联写日出前山城雾景,颔联展现雾消天晴之态,颈联刻画黄鹂紫燕带来的春日生机,尾联由景及人,借鸟类之乐衬托田家的愉快心情。写作手法上,写景生动,状物细致,用语工稳。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农家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诗展现出独特的田园诗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诗人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自号泸溪老人、泸溪真逸,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性伉厉,为诗雄浑。乾道八年(1172)病逝,终年92岁,去世后葬于安福县山庄乡下沙村长甫村后山腰,胡铨撰写墓志铭碑。王庭珪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他个性刚直,辞官归隐,曾因诗送胡铨而被贬辰州。靖康之变而后他表现出对国家忧患和民生疾苦的极大关注,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诗文词创作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二月初二郊外从日出前到天晴的景色变化,以及黄鹂语、紫燕飞的春日生机景象,通过描写农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衬托:“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前两句描绘出烟村间黄鹂欢语、麦陇上紫燕翻飞的春日生机景象,以自然之乐衬托尾联中田家早耕归来、呼儿吹笛跨牛而归的闲适愉悦,进一步凸显出田家生活的美好惬意,表达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拟人:“天忽作晴山捲幔,云犹含态石披衣”,将“天”赋予人的意识,说它“忽作晴”,仿佛是天主动做出放晴的行为;把“山”比作会“捲幔”的人,将山间云雾消散想象成山峦主动捲起帷幕;“云”被赋予“含态”的人的情态,“石”被赋予“披衣”的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天气变化时山水云雾的灵动姿态,使景物充满生机与情趣。比喻:虽全诗无典型比喻句,但在描写景物时暗含比喻之意,如将山间云雾比作“幔”(帷幕),“天忽作晴山捲幔”,把天放晴时云雾在山间消散的情景,想象成山峦将云雾这层帷幕捲起,形象地描绘出天气变化时云雾消散的动态画面,让读者更易感受山间景色的奇妙变化。

3. 分段赏析

首联:为拗体,精准点明刚踏上郊野时的情境,太阳似出未出,朦胧间透着期待。次句描绘漫天大雾弥漫,江城在其中隐匿不见,“失”字灵动鲜活。此景与杜甫笔下“孤城隐雾深”有相似之妙,却以“雾失江城”另辟蹊径,不落窠臼。“失”字灵感或源自杜诗“归云拥树失山村”,“雨脚微”则将大雾比作细微雨丝,生动勾勒出山城独有的景致,也暗示着天晴之兆。颔联:展现雾散天晴之象。苏轼在《新城道中》有云:“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相较之下,此诗三四句更为凝练且曲折,每句皆含两层意蕴,赋予静物以生命,运用拟人之法。“天忽作晴”将天晴赋予主观意识,“忽”字承接上句“雨脚”,天气由雨转晴。原本被雾幔遮掩的四山,仿佛主动将帘幔卷走。第四句中,尽管天晴,仍有诸多云朵留恋不去,似在刻意作态,山石上残留的云朵宛如人披衣裳。唐人包贺诗“雾是山巾子,船为水靸鞋”流于油滑,而此诗将云和石写得栩栩如生,绝非简单比喻可及。此联着力描绘大处远景。颈联:聚焦近景,黄鹂啼鸣,紫燕翩飞,洋溢着春日蓬勃生机。“语”可听,“飞”可视,“烟村南北”展现出行途中见闻,村南村北皆闻黄鹂之声,“出郊”之行不言而喻。“麦垅高低”凸显山城近郊地势起伏之特色,黄鹂紫燕的欢快活动,实则衬托着人的愉悦。农历二月初二,春耕伊始,清晨劳作后放牧归村,美景如画,不禁让人忆起诸多唐人描写牧童的诗句,如崔道融《牧竖》“牧竖披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尾联:强调田家之乐无可比拟,描绘出农家父子吹笛跨牛悠然归村的画面。诗人运用衬托手法,借自然之乐凸显田家生活的闲适惬意,借此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传递出摆脱世俗、追求自在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此诗在写景方面生动且细腻,其诗风与《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二首》截然不同。后者充满横眉怒目的气势,尽显气壮山河之态。而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呈现出的是另一种韵味。由此可见,诗人的创作风格丰富多样,既能在田园景致中细腻描摹,展现悠然之态;也能于特定情境下慷慨激昂,抒发豪迈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写郊行所见之初春景色,其妙处有二:一是写天气由雾雨霏微而转晴的过程极其生动,颔联用两处拟人法,句法灵活多姿。二是以鹂语燕飞的自然景物衬托农家之乐,并流露出诗人自身热爱自然之情趣,手法细致且含蓄。从总体上说,此诗的轻快、活泼已近于曾几、杨万里诸人,这也说明了南宋初期诗风的演变是一种普遍的趋势。

现代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宋诗精华》

# 这首诗描绘出城郊行所见的景物以及农村田园生活的乐趣。全诗首联写初出郊时,太阳刚刚要出山,大雾细雨中,连城池都看不见了;次联从大处着眼,写天忽放晴后四山的景色,天云山、石,都采山,用拟人化的手法;第三联由远而近,由高而低,由大而小,由静而动,写出了田园景色的生机;末联活画出一幅牧童跨牛吹笛村乐图,从而自然流露出诗人热爱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心情。

现代井冈山大学教授萧东海《宋代吉安名家诗词文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允平《长相思·风萧萧》

下一篇:宋·张耒《寒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