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欲出未出时":太阳将升未升之际,
"雾失江城雨脚微":大雾笼罩江城,继而化作细雨纷纷扬扬洒落。
# 雨脚微:雨已经下得很小了。雨脚:落地的雨点。即雨线之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雨脚如麻未断绝。”,雾失江城:大雾迷漫,看不见江城。
"天忽作晴山卷幔":转瞬之间,天气放晴,卷起帐幔,
# 天忽作晴山卷幔:“天忽”二句:写雾消天晴,山岩之间,雾渐去云未散尽。山卷幔:谓山上的云都像卷帷幕一样,集中成一团,让山露了出来。下句学唐诗人包贺诗句“雾是山巾子”而胜之,意思是说云还故意作态,欲去又依依不舍,因此有些山石上的云朵就像人披着一件衣服。
"云犹含态石披衣":群山展露真容,朵朵云彩仿若给山石披上了洁白衣衫。
"烟村南北黄鹂语":村落之中,黄鹂啼鸣之声此起彼伏,
"麦垅高低紫燕飞":麦垅之间,紫燕上下翻飞。
# 麦垅:指麦田。垅:同“垄”,土埂。
"谁似田家知此乐":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
# 知此乐:知晓这其中的乐趣。,谁似:谁能像。
"呼儿吹笛跨牛归":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 呼儿吹笛跨牛归:化用唐崔道融《牧竖》诗:“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宋代诗人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自号泸溪老人、泸溪真逸,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性伉厉,为诗雄浑。乾道八年(1172)病逝,终年92岁,去世后葬于安福县山庄乡下沙村长甫村后山腰,胡铨撰写墓志铭碑。王庭珪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他个性刚直,辞官归隐,曾因诗送胡铨而被贬辰州。靖康之变而后他表现出对国家忧患和民生疾苦的极大关注,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诗文词创作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二月初二郊外从日出前到天晴的景色变化,以及黄鹂语、紫燕飞的春日生机景象,通过描写农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衬托:“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前两句描绘出烟村间黄鹂欢语、麦陇上紫燕翻飞的春日生机景象,以自然之乐衬托尾联中田家早耕归来、呼儿吹笛跨牛而归的闲适愉悦,进一步凸显出田家生活的美好惬意,表达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拟人:“天忽作晴山捲幔,云犹含态石披衣”,将“天”赋予人的意识,说它“忽作晴”,仿佛是天主动做出放晴的行为;把“山”比作会“捲幔”的人,将山间云雾消散想象成山峦主动捲起帷幕;“云”被赋予“含态”的人的情态,“石”被赋予“披衣”的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天气变化时山水云雾的灵动姿态,使景物充满生机与情趣。比喻:虽全诗无典型比喻句,但在描写景物时暗含比喻之意,如将山间云雾比作“幔”(帷幕),“天忽作晴山捲幔”,把天放晴时云雾在山间消散的情景,想象成山峦将云雾这层帷幕捲起,形象地描绘出天气变化时云雾消散的动态画面,让读者更易感受山间景色的奇妙变化。
3. 分段赏析
首联:为拗体,精准点明刚踏上郊野时的情境,太阳似出未出,朦胧间透着期待。次句描绘漫天大雾弥漫,江城在其中隐匿不见,“失”字灵动鲜活。此景与杜甫笔下“孤城隐雾深”有相似之妙,却以“雾失江城”另辟蹊径,不落窠臼。“失”字灵感或源自杜诗“归云拥树失山村”,“雨脚微”则将大雾比作细微雨丝,生动勾勒出山城独有的景致,也暗示着天晴之兆。颔联:展现雾散天晴之象。苏轼在《新城道中》有云:“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相较之下,此诗三四句更为凝练且曲折,每句皆含两层意蕴,赋予静物以生命,运用拟人之法。“天忽作晴”将天晴赋予主观意识,“忽”字承接上句“雨脚”,天气由雨转晴。原本被雾幔遮掩的四山,仿佛主动将帘幔卷走。第四句中,尽管天晴,仍有诸多云朵留恋不去,似在刻意作态,山石上残留的云朵宛如人披衣裳。唐人包贺诗“雾是山巾子,船为水靸鞋”流于油滑,而此诗将云和石写得栩栩如生,绝非简单比喻可及。此联着力描绘大处远景。颈联:聚焦近景,黄鹂啼鸣,紫燕翩飞,洋溢着春日蓬勃生机。“语”可听,“飞”可视,“烟村南北”展现出行途中见闻,村南村北皆闻黄鹂之声,“出郊”之行不言而喻。“麦垅高低”凸显山城近郊地势起伏之特色,黄鹂紫燕的欢快活动,实则衬托着人的愉悦。农历二月初二,春耕伊始,清晨劳作后放牧归村,美景如画,不禁让人忆起诸多唐人描写牧童的诗句,如崔道融《牧竖》“牧竖披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尾联:强调田家之乐无可比拟,描绘出农家父子吹笛跨牛悠然归村的画面。诗人运用衬托手法,借自然之乐凸显田家生活的闲适惬意,借此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传递出摆脱世俗、追求自在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此诗在写景方面生动且细腻,其诗风与《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二首》截然不同。后者充满横眉怒目的气势,尽显气壮山河之态。而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呈现出的是另一种韵味。由此可见,诗人的创作风格丰富多样,既能在田园景致中细腻描摹,展现悠然之态;也能于特定情境下慷慨激昂,抒发豪迈之情。
# 此诗写郊行所见之初春景色,其妙处有二:一是写天气由雾雨霏微而转晴的过程极其生动,颔联用两处拟人法,句法灵活多姿。二是以鹂语燕飞的自然景物衬托农家之乐,并流露出诗人自身热爱自然之情趣,手法细致且含蓄。从总体上说,此诗的轻快、活泼已近于曾几、杨万里诸人,这也说明了南宋初期诗风的演变是一种普遍的趋势。
现代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宋诗精华》
# 这首诗描绘出城郊行所见的景物以及农村田园生活的乐趣。全诗首联写初出郊时,太阳刚刚要出山,大雾细雨中,连城池都看不见了;次联从大处着眼,写天忽放晴后四山的景色,天云山、石,都采山,用拟人化的手法;第三联由远而近,由高而低,由大而小,由静而动,写出了田园景色的生机;末联活画出一幅牧童跨牛吹笛村乐图,从而自然流露出诗人热爱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心情。
现代井冈山大学教授萧东海《宋代吉安名家诗词文选》
上一篇:宋·陈允平《长相思·风萧萧》
下一篇:宋·张耒《寒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