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地东村深几许":我避世的东村有多么深?
# 东村:当在卢溪(今属湖南),王庭珪曾隐居于此。,避地:为躲避灾难或逃避世俗干扰而移居他乡。
"青山窟里起炊烟":只见青山深处飘出缕缕炊烟。
# 窟:指人或物聚集藏身或隐居之所。
"敢嫌茅屋绝低小":哪敢嫌茅屋极其低矮,
# 绝:极,非常。,敢:怎敢,哪敢。
"净扫土床堪醉眠":扫干净土床也能够安眠。
# 醉:畅快,尽情。,堪:可以,能够。
"鸟不住啼天更静":鸟不停地啭鸣,更觉四周寂静,
"花多晚发地应偏":花开得很晚是因为地方偏僻气候较寒冷。
"遥看翠竹娟娟好":我遥望那翠绿的竹子姿态柔美,
# 娟娟:美好的样子。
"犹隔西泉数亩田":仍然隔着西泉寺的数亩废地。
# 西泉:即西泉寺。寺庙名,故址在东村,已毁弃。,犹:好像。
宋代诗人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自号泸溪老人、泸溪真逸,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性伉厉,为诗雄浑。乾道八年(1172)病逝,终年92岁,去世后葬于安福县山庄乡下沙村长甫村后山腰,胡铨撰写墓志铭碑。王庭珪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他个性刚直,辞官归隐,曾因诗送胡铨而被贬辰州。靖康之变而后他表现出对国家忧患和民生疾苦的极大关注,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诗文词创作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山水隐逸的七言律诗。全诗通过移居东村的所见所感,描绘了诗人避世隐居的清幽环境与恬淡心境,含蓄表达了远离尘嚣、安贫乐道的志趣。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以“鸟不住啼”反衬环境之幽静,深化“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的意境,且拓展为“天更静”,更显空阔。“花多晚发”暗合白居易“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借花期延迟暗示地处偏僻,呼应首联“深几许”。
3. 分段赏析
首联:“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首句以问句开篇,直接点明移居东村“避地”的缘由,既暗含避乱(如靖康之变后时局动荡),亦隐指远离世俗纷扰。“深几许”以追问强化山村的幽僻,而“青山窟”三字以“窟”字凸显山谷的深邃与封闭,炊烟袅袅则暗示此处虽隐秘却有人烟,形成“隐”与“生”的张力。通过设问与意象叠加,勾勒出远离尘嚣的隐逸环境,为全诗奠定清幽基调。颔联:“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诗人直面居所简陋,却以“敢嫌”“净扫”展现豁达心境。虽无绳床,仅以土床安眠,却能“醉眠”,体现超脱物质的精神追求。“绝”(入声)与“堪”(平声)的平仄反常搭配,形成峭拔音韵,呼应诗人孤高性格。以“敢嫌”反语强化安贫乐道之志,凸显隐逸生活的自适性。颈联:“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此联从听觉与视觉双重视角渲染幽静。鸟鸣本喧,却以“不住啼”反衬“天更静”,化用王籍“鸟鸣山更幽”而更显空阔;“花多晚发”则通过气候之寒(山地偏僻)暗写地理之偏,呼应首联“深几许”。以自然现象(鸟啼、花期)为媒介,构建“静中见动,动中愈静”的辩证意境,暗含对世俗纷扰的疏离感。反用王安石“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刻意求静,以动态鸟鸣凸显自然生机,更显幽深旷远。尾联:“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视角由近及远,翠竹“娟娟”之态与“西泉寺故基”呼应,以古寺废墟暗示此地历史积淀与超然氛围。“犹隔”二字既写空间阻隔,又暗含对隐逸境界的向往与追寻。以景结情,将前文对幽静的铺陈凝练为对“古寺遗韵”的遥想,赋予全诗历史厚重感,同时以“翠竹”象征高洁品格,深化隐逸主题。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作者仅通过叙述和描述景色来传达迁移的喜悦,而没有采用直接的情感表达和赞美的手法。一起来直言不讳地勾起整篇文章;一结句曲折离奇而又含蓄蕴藉,咀嚼时自然交待题目下面的自注。就王庭珪笔下幽闲境界之七律而言,此律可圈可点。
# 此诗写隐居情趣,题材颇为常见,但手法甚新。起句以问句唤起全篇,以下七句皆是对“深几许”的具体回答。不但鸟啼花发、翠竹娟娟是形容深山之幽静的,而且像次句和末句貌似不经意处其实也是绝妙的刻画:群山环抱,炊烟从山谷里袅袅升起,一个“窟”字就生动地写出了山谷之深幽。“西泉”为一废寺之名,连本应在山林中的寺庙都已废弃,可见此地是何等荒僻。然而诗人在此却怡然自若,则其胸怀之恬淡宁静不难体会。以景衬情,故构成了一个清绝的意境。
不详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宋诗精华》
# 开篇即言“避地”,既回答了何以“移居”又奠定了全诗基调;“深几许”,既是“避地”程度的追问,同时又开启下文,一个“深字贯穿全诗。“青山窟里起炊烟”便是对“深几许”的最直接的回答。
不详文物出版社编审许海意《唐宋诗鉴赏全典》
上一篇:宋·释文珦《残灯》
下一篇:宋·陆游《王给事饷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