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思寻常有":作诗的灵感在寻常情境中也会涌现,
"偏于客路新":但在客居他乡的旅途中,这种灵感显得尤为新鲜。
"能追无尽景":能够追随无穷无尽的景色,
"始见不凡人":才能发现超凡脱俗的人物。
"细读公奇作":仔细阅读您奇妙的诗作,
"都忘我病身":完全忘却了自己病弱的身体。
"兰亭尽名士":兰亭聚集了所有的才俊名士,
"逸少独清真":唯独王羲之展现出清新纯真的风采。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借助“思君”“叹老”等情感词传递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借“兰亭名士少”之语隐喻当下贤才匮乏的现状,又以“逸少清真”这一典故称扬巩丰诗风清俊脱俗。
2. 写作手法
用典:“兰亭尽名士,逸少独清真”,借用“兰亭雅集”和“建安风骨”的典故,“兰亭雅集”指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名士在兰亭举行的著名文人盛会,代表着魏晋名士的风流雅致与清谈玄理。“建安风骨”指汉末建安年间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学风格,以王羲之的清雅高洁,比喻友人的品格与诗风。以“建安风骨”指其诗歌具有建安文学那种清新、刚健、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特质,继承了建安风骨。比拟:“兰亭尽名士,逸少独清真”尾联将巩丰与建安旧诗人相比拟,既肯定了巩丰的文学造诣,又表达了对建安风骨的追慕。
3. 分段赏析
“诗思寻常有,偏于客路新”:以“寻常”与“新”的对比,点出友人诗思的独特性。诗人认为,客居他乡的漂泊经历,反而激发了巩仲至诗歌创作的新意,暗含对其才华的肯定。“能追无尽景,始见不凡人”:进一步强调艺术创作与人格境界的关系——唯有胸怀广阔、眼界高远之人,才能捕捉自然万象的深远意蕴,从而塑造出超凡脱俗的诗境。“细读公奇作,都忘我病身”:转入个人感受。诗人沉浸于友人的诗作中,竟忘却自身病痛,侧面烘托出巩仲至诗歌的感染力与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兰亭尽名士,逸少独清真”:借用“兰亭雅集”的典故,以王羲之(字逸少)的清雅高洁,比喻友人的品格与诗风。兰亭群贤毕至,唯王羲之独树一帜,既赞友人诗才卓绝,又暗含对其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