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万叠看不厌":那层层叠叠的雪山,怎么看都不会感到厌倦,
"雪尽山青又一奇":等到雪都融化之后,山峦呈现出青葱的颜色,又是另外一番奇特的景象。
"今代江南无画手":如今在江南地区,竟然没有能够将这样的美景描绘出来的画家,
"矮笺移入放翁诗":那我就把这美景用我的诗写下来,记录在这短小的纸张上吧。
# 矮笺:短纸。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写作手法
夸张:“雪山万叠看不厌”中的“万叠”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雪山之多、连绵之广,强调了雪山景象的宏大壮观,突出诗人对眼前雪景的强烈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气势。对比:“雪尽山青又一奇”一句中,“雪尽”时的景象与上句“雪山万叠”的雪景形成鲜明对比,以雪后的青山与雪覆盖的山峦相对比,表现出自然景色随时间变化的不同风貌,突出了景色的变化之美,也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多彩。衬托:“今代江南无画手”通过说当今江南没有能描绘出此等美景的画家,从侧面衬托出眼前自然景色的奇美无比,难以用画笔来呈现,强调了景色的独特与绝妙,比直接赞美景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拟人:“矮牋移入放翁诗”中“移入”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诗歌当作有生命的个体,仿佛它有能力将美景收纳进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以诗为载体,把自然美景转化为诗歌艺术的创作过程,使诗歌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也体现了诗人与诗歌之间的亲密关系。
2. 分段赏析
“雪山万叠看不厌”,诗人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画面,展现出眼前层层叠叠的雪山连绵起伏,一眼望去,似乎有无尽的山峦被雪覆盖。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万叠”极言雪山之多、之连绵,强调了雪山景象的宏大。同时,“看不厌”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这一雪景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诗对自然美景赞美的基调。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到一个银装素裹、广袤无垠的冰雪世界,让读者感受到诗人面对如此美景时的那种震撼与陶醉,也激发了读者对后续景色描写的期待。“雪尽山青又一奇”,与上句的雪景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了雪融化之后的景象,雪山褪去银装,露出了青山的本色,呈现出一番新奇的景象。通过“雪尽”与“山青”的对比,表现出自然景色的变化之美。一个“又”字,既承接了上文对雪景的描写,又突出了这种景色变化给诗人带来的新的惊喜,暗示了自然的奇妙与多彩。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能看到雪融水潺潺流淌,青山逐渐显露的动态过程,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力和对不同美景的欣赏能力。“今代江南无画手”,诗人由眼前的美景引发感慨,认为在当今的江南地区,竟然找不到能够将这样的美景描绘出来的画家。这一句看似是在批评当世的画家,实则是从侧面衬托出眼前景色的奇美,是一种曲笔烘托的手法。诗人觉得如此绝妙的自然之景,非一般画家所能描绘,强调了景色的独特与难以言传。此句在诗歌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前两句所描写的美景之难绘,又为下句自己以诗绘景做了铺垫,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当世绘画艺术不能充分表现自然之美的遗憾。“矮牋移入放翁诗”,既然没有画家能画出这样的美景,那么诗人便决定用自己的诗歌来记录这一切,将眼前的美景移入自己的诗中,让诗歌成为描绘美景的载体。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入”一词将诗歌拟人化,仿佛诗歌是一个可以容纳万物的容器,诗人可以将美景轻松地装入其中。这也体现了诗人以诗歌为媒介,与自然对话,将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的创作理念。这句诗体现了诗人的自信与担当,展现了诗人以诗传情、以诗绘景的才华和情怀,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从单纯的写景转为对艺术创作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珍视,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与自然、与诗歌之间的紧密联系。
上一篇:宋·陆游《晚霁》
下一篇:宋·陆游《枕上闻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