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fēi
yuàn
·
·
lái
héng
fēng
kuáng

朝代:宋作者:阿鲁威浏览量:3
lái
héng
fēng
kuáng
duàn
sòng
西
yuán
mǎn
xiāng
xiǎo
lái
fēng
dié
kōng
yóu
dàng
nàn
xún
hóng
jǐn
zhuāng
wèn
dōng
jūn
guī
máng
jìn
jiào
juān
shēng
suì
què
jiào
rén
kōng
duàn
cháng
màn
láo
dòng
sòng
chuí
yáng

译文

夜来肆虐着暴雨狂风,把西园的芳菲一扫而空。到早晨蜜蜂蝴蝶飞来飞去,无所适从。只恨找不到往日盛饰的花容,春神啊,你为何要归去匆匆!你一味让杜鹃啼破了喉咙,却教人徒然心痛。那垂杨无端牵进了送行之中,一回回不得闲空。

逐句剖析

"夜来雨横与风狂":夜来肆虐着暴雨狂风,

"断送西园满地香":把西园的芳菲一扫而空。

"晓来蜂蝶空游荡":到早晨蜜蜂蝴蝶飞来飞去,无所适从。

"苦难寻红锦妆":只恨找不到往日盛饰的花容,

"问东君归计何忙":春神啊,你为何要归去匆匆!

# 东君:司春之神。

"尽叫得鹃声碎":你一味让杜鹃啼破了喉咙,

"却教人空断肠":却教人徒然心痛。

# 断肠:指悲痛到极点。蔡琰《胡笳十八拍》:“空断肠兮思愔愔。”

"漫劳动送客垂杨":那垂杨无端牵进了送行之中,一回回不得闲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是元代阿鲁威创作的散曲。此曲主题为伤春,兼抒异乡羁旅之愁。全曲先写夜来风雨摧花,晓来蜂蝶寻芳无果,再责问春神东君归程匆忙,最后以鹃声、垂杨强化愁情。借景抒情,使景物皆着愁绪,虽选取常见伤春意象,却因清婉风神,无陈腐堆砌之感。末三句将春景与离情巧妙融合,悱恻细腻,是散曲婉约风格佳作,尽显作者对春逝的怅恨与异乡羁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家

阿鲁威(?~?),元代散曲家。汉译又作阿鲁灰、阿鲁翚等,字叔重,一作叔仲,号东泉,时人称之鲁东泉、鲁东泉学士、学士东泉鲁公,蒙古族,和林人。至治年间,由延平路总管迁泉州路总管,泰定间入朝任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官。天历元年辞官南游,寓居杭州,过着“斗酒篇诗,也自风流”的隐士生活。家藏书甚富,有“元室文献之老”之誉。顺帝至元二年因平江路总管道童案坐罪,案明冤申,仍闲居杭州,后卒。阿鲁威能诗,尤善长作散曲。《全元散曲》辑存有小令19首,多叹世、怀古、旅况之作,其中《双调·蟾宫曲》前九首,以屈原《九歌》为题材,化骚体为小令,语言瑰丽多姿,想象神奇,意境幽远缥缈。《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鹤唳青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小令,也是一首伤春题材的作品。描绘了夜来风雨肆虐、晓来蜂蝶空寻芳菲的暮春景象,借风雨落花、鹃声垂杨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春逝的怅恨,以及身处异乡不得归的苦闷愁情 。

2. 分段赏析

《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晓来蜂蝶空游荡。苦难寻红锦妆”:风雨落花,残蜂剩蝶,鹃声绿杨,都是古代诗词伤春的习见景象。该曲兼收并蓄,却使人既不觉陈腐,又不嫌堆砌。开篇两句用“横”“狂”生动展现夜来风雨的肆虐,“断送”一词强化风雨对西园花卉的摧残,满地落花,芬芳不再,狼藉残败之情况可想而知。但作者并不详述园中花卉遭劫的具体景象,而转向了“晓来”,写风雨后蜂蝶“空游荡”“苦难寻”,以蜂蝶的茫然无措,侧面烘托春景消逝的残败,蜂蝶是无意识的茫然,入园寻春的作者却是有意识地寻觅那“红锦妆”的芳菲旧影,结果当然是大失所望,且意识到春天已到尽头,只能怅然嗟叹春神的迅速离去了,细腻地传达出作者对春逝的惋惜与失落。“问东君归计何忙!尽叫得鹃声碎,却教人空断肠。漫劳动送客垂杨”:“问东君归计何忙”直抒胸臆,责问春神离去太过匆忙,饱含怅恨、流连与无奈。“鹃声碎”“空断肠”,借杜鹃“不如归去”的啼声,强化伤春与思乡的愁苦。末句以“漫劳动”写垂杨枉自摇曳,古人常以垂杨表送别,此处将伤春与羁旅送别之情交织,使愁情更浓,令人动容。这首曲写的是暮春的怨艾,以景述情,在铺排暮春景物时,无不附以富于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断送”、“空游荡”、“苦难寻”、“尽叫得”、“漫劳动”等,使景物成为人物心理的外化。对于种种伤愁的意象,点到即止,反映出一种惨不忍睹、不堪回首的凄情。末三句将阑珊的春事暗度入愁离伤别的人事,尤为细腻,悱恻动人,堪称是散曲婉约风格的上乘之作。

3. 作品点评

《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是元代阿鲁威散曲的佳作。此曲借景抒情极为精妙,选取风雨落花、蜂蝶鹃杨等典型暮春意象,营造出浓郁的伤春氛围。如“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短短数语便勾勒出风雨肆虐、春光消逝之景。同时,作者善用主观色彩强烈的词语,像“空游荡”“苦难寻”等,将景物与自身伤春、羁旅之愁紧密相连,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以小令形式,将传统伤春意绪与异乡羁愁细腻呈现,虽篇幅短小却韵味悠长。虽未诞生广为传颂的名句,但整体风神清婉动人,在散曲婉约风格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末三句将阑珊的春事暗度入愁离伤别的人事,尤为细腻,悱恻动人,堪称是散曲婉约风格的上乘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蕃《虚白》

下一篇:宋·释善珍《少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