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人间谁是英雄":试问人间谁堪称英雄?
"有酾酒临江":有临江饮酒,
# 酾:斟酒。
"横槊曹公":横握长矛气概恢宏的曹操。
# 槊:长矛。
"紫盖黄旗":在紫盖黄旗状的云气笼罩下建立了帝业的孙权,
# 紫盖黄旗:指云气,形状如紫伞黄旗。古人认为这是王者之气的象征。此处指东吴孙权建立了帝业。
"多应借得":借得东风用火攻,
"赤壁东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更惊起南阳卧龙":更有那南阳卧龙诸葛亮,
# 南阳卧龙:指诸葛亮。诸葛亮曾隐居南阳卧龙岗,徐庶称之为卧龙先生。
"便成名八阵图中":出山后巧布八阵图,闻名天下。
# 八阵图:指诸葛亮所作的阵形。语出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鼎足三分":他们功勋卓著,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
"一分西蜀":一分在西蜀,
# 西蜀:三国时刘备建立的国家称为西蜀,又称蜀汉。
"一分江东":一分在东吴 。
# 江东:三国时孙权建立的国家称为吴国,又称东吴。
元代散曲家
阿鲁威(?~?),元代散曲家。汉译又作阿鲁灰、阿鲁翚等,字叔重,一作叔仲,号东泉,时人称之鲁东泉、鲁东泉学士、学士东泉鲁公,蒙古族,和林人。至治年间,由延平路总管迁泉州路总管,泰定间入朝任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官。天历元年辞官南游,寓居杭州,过着“斗酒篇诗,也自风流”的隐士生活。家藏书甚富,有“元室文献之老”之誉。顺帝至元二年因平江路总管道童案坐罪,案明冤申,仍闲居杭州,后卒。阿鲁威能诗,尤善长作散曲。《全元散曲》辑存有小令19首,多叹世、怀古、旅况之作,其中《双调·蟾宫曲》前九首,以屈原《九歌》为题材,化骚体为小令,语言瑰丽多姿,想象神奇,意境幽远缥缈。《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鹤唳青霄”。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怀古咏史题材的元曲小令,通过凝练笔触描绘曹操横槊临江、孙权借风破敌、诸葛亮八阵成名等场景,展现三国英雄的盖世风采,描绘三国鼎立格局,表达对英雄豪杰的崇敬与建功立业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此词处处用典,又贴切无痕。如“紫盖黄旗”句,巧用《三国志・吴书》中“旧说紫盖黄旗,运在东南”的典故。此典故原指东吴有王者之气,预示其能成就霸业。作者在诗中引用该典故,却并非完全认可“王气”之说,而是认为东吴能建立王业,关键在于孙权、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借助东风,以火攻大破曹军。作者借这一典故,既点明东吴的独特地位,又强调了人为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 分段赏析
“问人间谁是英雄?”开篇以一个震撼人心的设问,如惊雷般打破平静,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发人们对英雄这一概念的深入思考,奠定了整首曲子探讨英雄的基调。“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诗人以凝练且极具画面感的笔触,生动描绘出曹操临江饮酒、横执长矛的豪迈姿态。曹操不仅在军事上纵横驰骋,统一北方,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军事谋略,同时他在文学领域也造诣深厚,留下诸多经典诗篇,是一位文武双全、极具魅力与魄力的英雄人物。“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诗人在此巧妙借用“紫盖黄旗”的典故,暗指东吴的王气。诗人认为东吴能够在三国鼎立中占据一席之地,建立霸业,关键在于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周瑜巧妙借助东风,以火攻大破曹军战船。这一胜利不仅展现了孙权的英明决策与周瑜的军事智慧,也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惊起”二字用得极为精妙,将诸葛亮从隐居南阳的淡泊状态到应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佐的转变,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诸葛亮素有奇才,隐居时便声名远扬,被称为“卧龙”。出山后,他凭借卓越的智慧与谋略,在诸多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是其创造的八阵图更是闻名于世,成为他智慧与才能的象征。“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此三句对前文进行总结升华,在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后,魏、蜀、吴三方势力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各自占据一方。这不仅是对三国历史格局的精准概括,也为整首曲子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
4. 作品点评
《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借咏史怀古,生动展现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英雄的非凡功绩与魅力。巧用典故、凝练传神;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全曲豪放雄浑,节奏紧凑,笔力沉郁,言简意赅,展现出独特韵味。
# 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呤咏的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
现代中国词曲学家任中敏《元曲三百首》
上一篇:元·马钰《战掉丑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