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披短褐杖山藤":悠闲地披着粗布短衣,拄着山藤手杖,
"头不是僧心是僧":头上没有出家人的发髻,但内心如同出家人一般。
"坐睡觉来清夜半":坐着打盹,醒来时已是清静的半夜,
"芭蕉影动道场灯":芭蕉的影子晃动,道场的灯火也随之摇曳。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1. 分段赏析
“闲披短褐杖山藤”,“闲披”体现出隐士悠闲自在的状态,“短褐”指粗布短衣,是隐士朴素生活的象征。“杖山藤”描绘了他手持山藤手杖的形象,增添了一份闲适和悠然。此句通过对隐士外在形象的描写,初步展现了他的隐士风范和生活态度。“头不是僧心是僧”,“头不是僧”明确指出隐士没有出家人的外在特征,“心是僧”则强调了他内心如同出家人一般,具有超脱尘世、宁静淡泊的心境。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隐士的精神追求和内在品质,深化了人物形象。“坐睡觉来清夜半”,“坐睡觉来”描述了隐士坐着打盹的情景,“清夜半”点明了时间,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此句进一步描绘了隐士的生活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他在夜晚的宁静和闲适。“芭蕉影动道场灯”,“芭蕉影动”描绘了芭蕉在微风中影子晃动的画面,“道场灯”则点明了周围的环境,可能是一座清幽的道场。此句通过景物描写,以动衬静,进一步烘托出夜晚的宁静和隐士内心的平静,同时也给诗歌增添了一份空灵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