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q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ūn
wǎn
jīng
fēng
tíng
yōu
guò
zhān
yáng
xūn
cǎo
jiāng
yìng
shū
lián
shū
luàn
shuí
néng
zhì
bēi
gān
tiān
shí
wén
yǒu
lùn
wèi
guài
lǎo
qián

译文

村的傍晚阵阵冷风吹过,幽静的庭院经过一场秋雨洗涤,院里泥泞得很。夕阳照射着细草,雨后清新明丽的江景映入眼帘。书乱了没有人帮助整理,杯中酒喝完了也只能靠自己斟满。隐居村野,时常听到人们关于世俗人情的谈论,他庆幸人们没有责怪自己这一老潜夫。

逐句剖析

"村晚惊风度":村的傍晚阵阵冷风吹过,

"庭幽过雨沾":幽静的庭院经过一场秋雨洗涤,院里泥泞得很。

"夕阳薰细草":夕阳照射着细草,

# 薰细草:日射雨后细草,湿气上腾如同薰烟。

"江色映疏帘":雨后清新明丽的江景映入眼帘。

# 映疏帘:反照于画帘。

"书乱谁能帙":书乱了没有人帮助整理,

# 帙:整理书籍。

"杯干可自添":杯中酒喝完了也只能靠自己斟满。

"时闻有余论":隐居村野,时常听到人们关于世俗人情的谈论,

"未怪老夫潜":他庆幸人们没有责怪自己这一老潜夫。

# 潜:自注:王符有《潜夫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晴》是杜甫客居夔州期间创作的五言律诗,以秋日雨后黄昏为背景,通过“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的动静交织开篇,展现晚晴初霁的自然意境。诗中“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以光影交融的笔触勾勒出夔州山水的明丽,暗含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视;颈联“书乱谁能帙,杯干可自添”通过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诗人远离世俗的闲适心境。尾联“时闻有余论,未怪老夫潜”以听闻外界评议却坚持隐逸的态度,既延续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又在明丽秋景中注入对自由境界的追求,展现诗人晚年“即景会心”的哲思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晚晴》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雨后初晴的秋日夔州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人生哲思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深沉感慨与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

2. 分段赏析

首联以“惊风”与“幽庭”形成鲜明对比。傍晚的疾风掠过村庄,带来动态的“惊”,而雨后庭院的湿润与幽静则呈现静态的“幽”。这种动静交织的描写,既勾勒出晚晴初霁的自然特征,又暗喻诗人内心的平和——外界虽疾风骤雨,内心却如幽庭般宁静。“沾”字生动描绘出雨后地面的湿润感,为全诗奠定清新基调。颔联,诗人将视角转向自然景物:夕阳余晖轻拂细草,似有袅袅香气弥散;雨后江面的澄澈波光,透过稀疏的帘幕映入室内。“薰”字赋予夕阳以温度与香气,“映”字则将江色的灵动与帘幕的疏朗结合,形成光影交织的画面。这两句通过色彩与光影的细腻刻画,展现晚晴的温馨与生机,暗合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视。颈联,笔锋由景及人,转向诗人的日常生活。“书乱”与“杯干”两个细节,看似随意,实则暗含深意:书籍散落无人整理,酒杯空了自斟自饮,既体现生活的闲适,也隐喻诗人远离世俗纷扰的自在。“谁能”与“可自”形成呼应,突出诗人在孤寂中享受自由的心境。尾联,诗人以“时闻余论”暗示外界对其隐逸生活的评议,却以“未怪”表明心志坚定。“老夫潜”三字,既点明诗人深居简出的现状,又暗含对世俗喧嚣的疏离。尾联收束全诗,将自然之美与人生态度结合,展现诗人在晚晴中领悟的超脱与从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庄《与小女》

下一篇:唐·郑谷《短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