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朝代:宋作者:曹豳浏览量:3
mén
wài
rén
wèn
luò
huā
绿
yīn
rǎn
rǎn
biàn
tiān
lín
yīng
dào
shēng
chù
qīng
cǎo
chí
táng
tīng

译文

没人去注意那门外纷纷飘落的红花,树木的枝条低垂,浓郁的绿阴,直铺向海角天涯。树上的黄莺儿啼声渐渐停下,春草芊芊,我独自站立在池塘边,听着青蛙不停地叫着,一片喧哗。

逐句剖析

"门外无人问落花":没人去注意那门外纷纷飘落的红花,

"绿阴冉冉遍天涯":树木的枝条低垂,浓郁的绿阴,直铺向海角天涯。

# 天涯:天边。此指广阔大地。,冉冉:慢慢地,或柔软下垂。,绿阴:绿树浓荫。

"林莺啼到无声处":树上的黄莺儿啼声渐渐停下,

# 啼:啼叫。,莺:黄莺。

"青草池塘独听蛙":春草芊芊,我独自站立在池塘边,听着青蛙不停地叫着,一片喧哗。

# 独听蛙:只听见蛙鸣声。,池塘:原作“池边”,据《宋诗纪事》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暮》是南宋诗人曹豳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暮春时节的独特景致,门外落花无人问津,绿荫遍布大地,林间黄莺渐渐不再啼鸣,唯余青草池塘边的蛙声阵阵。写作上,诗人以“落花”“绿阴”“莺啼”“蛙声”等意象,运用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手法,生动展现暮春由盛转衰的过程。前两句写视觉所见,渲染春逝的寂静;后两句从听觉入手,以蛙声凸显环境的清幽。全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细腻刻画,抒发了惜春之情,在静谧的氛围中蕴含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感慨,语言自然清新,意境优美,于平淡中见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嘉熙四谏”之一

曹豳(1170~1249?),宋代词人。字西士,号东亩,瑞安(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进士,初任安吉州教授,后调任重庆府司法参军,改任建昌知县。绍定六年升秘书丞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外放浙西提举常平,转任浙东提点刑狱。召为左司谏。迁起居郎。后知福州,以宝章阁待制致仕。卒谥文恭。曹豳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并称“嘉熙四谏”。其诗风格朴实粗犷、明畅,新颖别致。其词忧国忧民,慷慨激昂。作品有如《春暮》《西河·和王潜斋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七言绝句。诗中写门外落花无人问,绿荫遍布大地,林莺啼声渐止,青草池塘蛙声热闹,以落花与绿荫、莺老与蛙鸣的对比,展现暮春生机,突破传统惜春悲戚,蕴含对自然更替的欣然接纳。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以视觉转换传递季节更迭。“无人问落花”看似写春去的冷落,却暗藏诗人的洒脱——不纠结于花瓣凋零,反而注目于“绿阴冉冉”的蓬勃生长。“冉冉”二字赋予绿荫动态感,仿佛一片翠绿正铺天盖地蔓延,将暮春的衰败转化为生命舒展的张力。前句的“落花”与后句的“绿阴”形成鲜明对照:前者是消逝的美好,后者是新生的力量,诗人以淡定的笔触消解了传统惜春的哀愁。“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转而以听觉深化意境。黄莺的啼鸣渐次消歇,象征着春天的谢幕,但若细品“无声处”三字,却暗含曲终人不散的况味——当莺歌渐止,青草池塘的蛙声便此起彼伏,如同大自然奏响的新乐章。“独听”二字颇耐寻味:诗人独自伫立,摒弃了对莺啼的眷恋,专注于聆听蛙鸣的热闹,这份“独听”不是孤寂,而是对新生事物的欣然接纳。前句的“无声”与后句的“蛙鸣”构成以声衬静的张力,既写出暮春特有的清幽,又透露出生命交替的喜悦。全诗最妙处在于对传统意象的颠覆性运用。历代诗人多借“落花”“莺老”抒伤春之情,如杜甫见飞花而愁“减春”,秦观听莺啼而叹“销魂”,而曹豳却以“绿阴”“蛙鸣”重构情感基调。他不是看不到春之将逝,而是选择以豁达的心态凝视季节更替:落花虽美,却终不敌绿荫的葱茏;莺啼虽婉,却难比蛙鸣的生机。这种对“衰退”与“新生”的辩证观照,暗合宋诗“理趣”的特质——如同秦观《三月晦日偶题》以“夏木阴阴正可人”化解伤春情绪,曹豳亦通过景物的两两对映,揭示出“芳歇荫浓、莺去蛙来”的自然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吾民《诸葛庐》

下一篇:宋·苏轼《有美堂暴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