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事":今儿的事情。
"何人弄得如此":是谁让局面恶化至此?
"漫漫白骨蔽川原":遍地白骨遮蔽了河川原野,
"恨何日已":对暴行的愤恨何时才能终结?
"关河万里寂无烟":万里山河荒凉得不见炊烟,
"月明空照芦苇":只有冷月徒然照着芦苇丛。
"谩哀痛":空自哀叹,
# 谩:通“漫”。徒然。
"无及矣":已无济于事。
"无情莫问江水":别再追问无情的江水。
"西风落日惨新亭":西风暮色中惨淡的新亭啊,
# 新亭:即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世说新语·言语》载,西晋末中原战乱频仍,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邀至新亭饮宴。一次,丞相王导宴客新亭,周递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指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
"几人堕泪":还有几人会在此流泪痛心?
# 堕:一作坠。
"战和何者是良筹":战与和哪条才是正确策略?
"扶危但看天意":挽救危局只能听天由命。
"只今寂寞薮泽里":如今荒野草泽间一片死寂。
# 薮泽:水浅草茂的藻泽地,此指在野。
"岂无人、":难道没有贤才、
"高卧闾里":隐居乡野。
# 闾里:乡里,泛指民间。,高卧:高枕而卧,指隐居。
"试问安危谁寄":试问国家安危托付何人。
"定相将、":定下相、将的人,
"有诏催公起":必定会有诏书催您出山。
# 起:出仕。,公:指王埜。,诏:朝廷下行文书,俗称圣旨。
"须信前书言犹未":请相信我之前信中的话。
# 前书:以前的书信。
南宋词人,“嘉熙四谏”之一
曹豳(1170~1249?),宋代词人。字西士,号东亩,瑞安(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进士,初任安吉州教授,后调任重庆府司法参军,改任建昌知县。绍定六年升秘书丞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外放浙西提举常平,转任浙东提点刑狱。召为左司谏。迁起居郎。后知福州,以宝章阁待制致仕。卒谥文恭。曹豳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并称“嘉熙四谏”。其诗风格朴实粗犷、明畅,新颖别致。其词忧国忧民,慷慨激昂。作品有如《春暮》《西河·和王潜斋韵》。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唱和词。词中描写了南宋词人王埜因无力回天而闲居在家的境遇,以及看到蒙古军屡次南侵、贾似道屈辱求和政策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危机时的内心忧虑。同时,词中还体现了与王埜交好的曹豳对友人忧国情怀的深刻理解,表达对友人志向的共鸣和对其处境的深切同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漫漫白骨蔽川原”与“月明空照芦苇”形成惨烈对比——白骨遍野的惨状与冷月芦苇的荒凉交织,既写战争创伤之重,又暗喻朝廷无人收殓遗骸的冷漠;“西风落日惨新亭”与“几人堕泪”更以景衬情,昔日名士洒泪处,今却无人悲叹国事,凸显士大夫麻木之悲。用典:“新亭对泣”典出《世说新语》,原指东晋士族避乱江左时的哀叹,此处借古讽今,讽刺南宋士大夫面对危局却无动于衷;“安危谁寄”化用《史记·范雎列传》“安危之本,在于此矣”,质问朝廷无人担当重任,暗含对贾似道误国的批判。设问:“试问安危谁寄?”直击朝廷无人主政之弊,以问句强化对执政者的质询;“须信前书言犹未?”反诘友人王埜的忧国之言未被采纳,既表对友人识见的肯定,又暗讽朝廷闭目塞听,句式短促有力,情感沉郁激切。
3. 分段赏析
上片:此词开篇以“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直抒胸臆,较之王埜原词“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前者语气更为激愤,以“问人”直指昏君佞臣,痛陈国破家亡之祸由统治者一手酿成。紧接着“漫漫白骨蔽川原,恨河日已曛”两句,化用王粲“白骨蔽平原”典故,以“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进一步渲染战后荒凉之景——关山万里,人烟断绝,冷月孤悬,尽显国势衰微之惨状。此等描写虽未明言悲慨,却以典型意象触发读者联想,意味深长。“谩哀痛,无及矣”承袭前段悲怆情感,呼应王词“千古恨,吾老矣”,暗写痛心疾首却无力回天。“天若有情天亦老”,词人转而诘问江水无情,实则以“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直刺南宋君臣——当朝士大夫竟无一人如东晋周顗般为山河破碎而痛心疾首!更有“战和何者是良筹”一问,讽刺统治者醉生梦死,连战守大计亦束手无策,只得“抚危但看天意”,将破国灭家之祸诿诸天命,其昏聩无能至此尽显。下阕“寂寞薮泽里”呼应王埜“袖手野色里”,写爱国志士遭排挤的窘境。“试问安危谁寄”转为对友人的期许,慨叹朝中无人堪当大任。笔锋陡转,“定相将,有诏催公起”,殷切劝勉王埜重出济世。较之王埜结句“绝域张骞归来未”尚存疑虑,曹豳则以更坚定的信念断言“会有诏书催君起”——如张骞终得重用,王埜必能东山再起。整段既显友朋相知之深,更见对国运复兴的殷殷期盼。
4. 作品点评
曹豳《西河·和王潜斋韵》作为唱和之作,在严守原韵与呼应原词的基础上,实现了艺术表达的突破与深化。全词在格律上与王词环环相扣,情致上既血脉贯通又新意迭出,通过“问天—问人—问策”的递进结构,将家国忧思与友朋砥砺熔铸一体,堪称唱和词中声情并茂的作品。
# 何人一言,首祸之魄已褫。和词宜颂。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四
# 曹西士《西河》首句“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王实之“首尾四年台省,好官都做一回”,刘克庄“老师付受文章脉”,呜呼,笔墨何辜,竟至此乎!
清贺裳《皱水轩词笙》
# 南渡以后,国势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特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人自不察耳。感慨时事……特不宜说破,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若王子文之《西河》、曹西士之和作等类,慷慨发越,终病浅显。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 二帝蒙尘,偷安南渡,苟有人心者,未有不拔剑斫地也。南渡后词,如曹西士《西河》云:“漫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此类皆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又卷六
# 淋漓悲壮,字字从血性流出,与文章并垂不朽。
清陈廷焯《放歌集》卷二
上一篇:宋·陈允平《终日》
下一篇:宋·王禹偁《急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