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堤平":露水弥漫的堤岸平展,
"烟墅杳":烟雾笼罩的别墅幽深。
# 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墅:田庐、圃墅。
"乱碧萋萋":雨后江边,绿草繁茂,
# 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
"雨后江天晓":清晨天空破晓。
"独有庚郎年最少":只有庾郎年纪最小。
# 庚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
"窣地春袍":他的春袍拂地,
# 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窣地:拂地,拖地。窣:拂,甩动。
"嫩色宜相照":嫩绿的颜色与景色相宜。
# 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接长亭":长亭接连不断,
# 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经音义》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迷远道":迷失了远行的道路。
"堪怨王孙":真该埋怨那王孙,
# 王孙:贵族公子。
"不记归期早":不记得早早归期。
"落尽梨花春又了":梨花落尽,春天又将过去。
# 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满地残阳":满地残阳,
"翠色和烟老":翠色与暮烟一同老去。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咏草)题材的作品。通过对春草生长环境、形态等描绘,营造出清新与凄迷交织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身世之感与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绪。
2. 写作手法
铺垫:“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开篇描绘出露水浸润、平展的堤岸,烟雾笼罩、幽远的别墅,以及雨后碧草繁茂、江天初晓的清新画面,为下文“庾郎”形象的出现和情感的抒发进行铺垫,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让“庾郎”的青春朝气融入其中显得自然合理。映衬:以乐景衬乐情,“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以“乱碧萋萋”的春草之景,映衬出“庾郎”的年少青春。鲜嫩的春草与庾郎拖地的嫩绿春袍相互映照,突出了庾郎的意气风发,通过自然之景与人物形象的映衬,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化用:“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化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原典中表达的是对游子不归的怨艾,在此词中,作者化用这一典故,同样借埋怨“王孙”不记得归期,来抒发宦游之人对归乡的期盼和对时光流逝、归期不定的愁绪,增添了词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两句,描绘出长堤绿草平整,露华闪烁,远处别墅在如烟绿草间若隐若现。随后一句总体勾勒出芳草繁茂之态。“雨后江天晓”,借雨后澄澈、开阔的江天这一绝佳环境,凸显春草的蓬勃生机与盎然春意,为后文“少年”的登场蓄势。“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从景过渡到人,从自然之景转入情感之意。至此,作者生动展现出春草的柔美可爱,以漫地春草烘托出宦游少年的意气风发。下片笔锋一转,抒发宦游少年春末思归之情。过片两句化用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中“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紧接着的两句,词人以自怨自艾的口吻,透露出对宦途奔波的厌倦和强烈的归心。“落尽梨花春又了”,以自然界春色的消逝,暗喻自己仕途美好时光的不再。结尾两句渲染出残春的衰败之景。全词末句的“老”字与上片的“嫩”字相互照应。在春草从“嫩”至“老”的变化间,蕴含着伤春之情,也正是词人感叹衰老、厌倦宦游心境的真实写照。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借“平”“烟”“萋萋”描绘草的形态,以“碧”“嫩”“翠”展现草的色泽。同时,巧用映衬手法,虚实结合,将草的神韵与情感生动呈现,使草的形象鲜明,仿若就在眼前。词中作者先是隐晦地表达出初入仕途时的得意状态,而后又流露出厌倦官场漂泊、春末渴望归乡的愁苦心情。这些情感表达极为含蓄,隐匿于精心营造的意境之中,需读者细细品味方能领会。
# 与六一词咏草一首同妙。
清王弈清《历代词话》
# 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一篇:宋·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下一篇:宋·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