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ē
·
·
cǎo

朝代:宋作者:梅尧臣浏览量:3
píng
yān
shù
yǎo
luàn
hòu
jiāng
tiān
xiǎo
yǒu
láng
nián
zuì
shào
chūn
páo
nèn
xiāng
zhào
jiē
cháng
tíng
yuǎn
dào
kān
yuàn
wáng
sūn
guī
zǎo
luò
jìn
huā
chūn
yòu
liǎo
mǎn
cán
yáng
cuì
yān
lǎo

译文

露水弥漫的堤岸平展,烟雾笼罩的别墅幽深。雨后江边,绿草繁茂,清晨天空破晓。只有庾郎年纪最小。他的春袍拂地,嫩绿的颜色与景色相宜。长亭接连不断,迷失了远行的道路。真该埋怨那王孙,不记得早早归期。梨花落尽,春天又将过去。满地残阳,翠色与暮烟一同老去。

逐句剖析

"露堤平":露水弥漫的堤岸平展,

"烟墅杳":烟雾笼罩的别墅幽深。

# 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墅:田庐、圃墅。

"乱碧萋萋":雨后江边,绿草繁茂,

# 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

"雨后江天晓":清晨天空破晓。

"独有庚郎年最少":只有庾郎年纪最小。

# 庚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

"窣地春袍":他的春袍拂地,

# 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窣地:拂地,拖地。窣:拂,甩动。

"嫩色宜相照":嫩绿的颜色与景色相宜。

# 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接长亭":长亭接连不断,

# 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经音义》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迷远道":迷失了远行的道路。

"堪怨王孙":真该埋怨那王孙,

# 王孙:贵族公子。

"不记归期早":不记得早早归期。

"落尽梨花春又了":梨花落尽,春天又将过去。

# 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满地残阳":满地残阳,

"翠色和烟老":翠色与暮烟一同老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苏幕遮·草》是北宋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绮丽之笔,描绘雨后江天晓景,用环境衬托出春草的芊绵可爱,展现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下片以凄迷之调,写芳草连接长亭古道,抒发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暗寓作者自身嗟老、倦游心情。全词运用映衬手法,虽未着一“草”字,却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通过上下片对照,意境深远含蓄,形象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乐府·咏草词》记载,梅圣俞在欧阳公的座上,当时有人赞赏林逋描写草的词“金谷年年,乱生青草谁为主”。梅圣俞因此另作一阕《苏幕遮》,即“露堤平”开篇的这首词,欧阳修对此词十分赞赏,击节称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咏草)题材的作品。通过对春草生长环境、形态等描绘,营造出清新与凄迷交织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身世之感与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绪。

2. 写作手法

铺垫:“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开篇描绘出露水浸润、平展的堤岸,烟雾笼罩、幽远的别墅,以及雨后碧草繁茂、江天初晓的清新画面,为下文“庾郎”形象的出现和情感的抒发进行铺垫,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让“庾郎”的青春朝气融入其中显得自然合理。映衬:以乐景衬乐情,“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以“乱碧萋萋”的春草之景,映衬出“庾郎”的年少青春。鲜嫩的春草与庾郎拖地的嫩绿春袍相互映照,突出了庾郎的意气风发,通过自然之景与人物形象的映衬,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化用:“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化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原典中表达的是对游子不归的怨艾,在此词中,作者化用这一典故,同样借埋怨“王孙”不记得归期,来抒发宦游之人对归乡的期盼和对时光流逝、归期不定的愁绪,增添了词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两句,描绘出长堤绿草平整,露华闪烁,远处别墅在如烟绿草间若隐若现。随后一句总体勾勒出芳草繁茂之态。“雨后江天晓”,借雨后澄澈、开阔的江天这一绝佳环境,凸显春草的蓬勃生机与盎然春意,为后文“少年”的登场蓄势。“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从景过渡到人,从自然之景转入情感之意。至此,作者生动展现出春草的柔美可爱,以漫地春草烘托出宦游少年的意气风发。下片笔锋一转,抒发宦游少年春末思归之情。过片两句化用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中“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紧接着的两句,词人以自怨自艾的口吻,透露出对宦途奔波的厌倦和强烈的归心。“落尽梨花春又了”,以自然界春色的消逝,暗喻自己仕途美好时光的不再。结尾两句渲染出残春的衰败之景。全词末句的“老”字与上片的“嫩”字相互照应。在春草从“嫩”至“老”的变化间,蕴含着伤春之情,也正是词人感叹衰老、厌倦宦游心境的真实写照。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借“平”“烟”“萋萋”描绘草的形态,以“碧”“嫩”“翠”展现草的色泽。同时,巧用映衬手法,虚实结合,将草的神韵与情感生动呈现,使草的形象鲜明,仿若就在眼前。词中作者先是隐晦地表达出初入仕途时的得意状态,而后又流露出厌倦官场漂泊、春末渴望归乡的愁苦心情。这些情感表达极为含蓄,隐匿于精心营造的意境之中,需读者细细品味方能领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与六一词咏草一首同妙。

清王弈清《历代词话》

# 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下一篇:宋·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