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岁尝龙焙茶":天子岁岁品鉴龙焙贡茶,
"茶官催摘雨前牙":茶官急令采撷谷雨前嫩芽。
"团香已入中都府":茶饼清香已入京城府邸,
"斗品争传太傅家":斗茶胜品争献太傅门庭。
"小石冷泉留早味":小石冷泉烹出早春真味,
"紫泥新品泛春华":紫泥封缄新茶泛动春华。
"吴中内史才多少":吴中张翰纵有才情千斛,
"从此莼羹不足夸":从此莼羹鲜羹黯然无光。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牙”,开篇,便如一幅庄重且奢华的画卷徐徐展开,营造出一种尊贵不凡的氛围,将茶叶的珍贵、稀缺以及皇家贡茶的至高地位展露无遗。“天子岁尝”四字,直白点明此茶非同寻常,乃是专供天子每年品鉴的贡茶,其特殊地位不言而喻。“龙焙茶”更是赋予了茶叶神秘的皇家色彩,它产自皇家御茶园,象征着茶叶品质的极致高贵。“茶官催摘”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繁忙景象,茶官们穿梭于茶园之间,催促着茶农在谷雨前采摘那鲜嫩的茶芽,而“雨前牙”则精准地强调了采摘时机,此时的茶叶最为鲜嫩,品质堪称上乘。此联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读者对这种顶级茶叶的好奇之门,引发了无尽的期待。颔联“团香已入中都府,斗品争传太傅家”,“团香”二字,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香气四溢的世界,生动地描绘出茶叶被团成团状时,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中都府”即京城,说明这些茶叶历经辗转,已送至京城。“斗品”一词,暗示着茶叶在众多茶品中经过激烈的品评,脱颖而出,成为上等佳品。“争传太傅家”则进一步将视角聚焦到京城的上层社会,展现出这种高品质茶叶在达官贵人之间的广泛流传,甚至传到了太傅的家中。此联从茶叶的运输与传播角度着笔,全方位地展现了贡茶在京城上层社会的影响力。一个“争”字,将人们对这种茶叶的追捧与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有力地烘托出茶叶品质的卓越非凡。颈联“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小石冷泉”勾勒出一幅清幽的冲茶画面,用清冽的小石冷泉来冲泡茶叶,更能凸显出茶叶清新纯粹的滋味。“留早味”则精准地表达了茶叶保留了最初采摘时的鲜嫩味道,仿佛将春天的气息都封存在了茶叶之中。“紫泥新品”中的“紫泥”,或许指的是紫砂泥,此处指用紫砂泥精心制成的新茶具。“泛春华”则运用了极其美妙的比喻,形容茶汤在紫泥新茶具中泛起如春日般绚烂的光泽和香气,让人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繁花之中。这一联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品茶的场景和感受,诗人巧妙地运用小石冷泉、紫泥新品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使读者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品茶的乐趣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早味”和“春华”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茶叶的清新、鲜嫩和生机勃勃。尾联“吴中内史才多少,从此莼羹不足夸”,“吴中内史”指的是西晋的张翰,他曾任吴中内史,因思念家乡的莼羹鲈脍而毅然辞官归乡。“才多少”是一种委婉而含蓄的表达,意思是张翰虽然才华横溢,但与眼前这美味的茶叶相比,也显得微不足道。“从此莼羹不足夸”则进一步强调,有了这种美味的茶叶,就连家乡著名的莼羹都失去了夸赞的价值。尾联巧妙地运用典故,将茶叶与张翰所喜爱的莼羹进行对比,突出了茶叶的极致美味。这种对比不仅极大地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茶叶的高度赞美之情。同时,也隐隐流露出诗人因获得此茶而产生的愉悦和满足之感,仿佛在这杯茶中,找到了世间最珍贵的美味。
下一篇:宋·释正觉《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