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朝代:宋作者:夏元鼎浏览量:3
kōng
 tóng
fǎng
访
dào
zhì
xiāng
wàn
juàn
shī
shū
kàn
zhuǎn
tiě
xié
chù
lái
quán
fèi
gōng

译文

到崆峒山访问道士来到了湖湘边,我读了万卷诗书越读越感觉愚鲁。踏破了铁鞋也寻不到的诗情灵感,实践中得来竟全然不费什么功夫。

逐句剖析

"崆峒访道至湘湖":到崆峒山访问道士来到了湖湘边,

# 湘湖:在西湖附近,以风景秀丽而被誉为西湖的“姐妹湖”。此处应指湘湖、西湖边的道院,如抱朴道院等。,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相传是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也称空同、空桐。

"万卷诗书看转愚":我读了万卷诗书越读越感觉愚鲁。

# 愚:痴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踏破了铁鞋也寻不到的诗情灵感,

# 觅:寻找。

"得来全不费工夫":实践中得来竟全然不费什么功夫。

# 工夫:指花费时间和精力后所获得的某方面的造诣本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句》是南宋诗人夏元鼎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讲述诗人前往崆峒访道,途经湘湖,在广泛阅读诗书后却自我反思觉得愈发愚钝,又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展现求道历程中的艰辛与顿悟。运用夸张、对比,将求道时的艰辛与最终得悟的轻松作比,突出感悟的来之不易。首句点明行踪目的,次句表现阅读诗书后的反思,后两句呈现求道的艰辛与顿悟。此诗以简洁语言传达深刻哲理,通过求道者的心路历程,阐述学习、探索与领悟的关系,蕴含着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道士

夏元鼎(1181?~?),宋代词人、道士。字宗禹,自号云峰散人、西城真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博览群书,屡试不第,曾在理宗宝庆年间任小校武官,后弃官入道,在衡山祝融峰遇仙人点悟得道。夏元鼎的词大都为酬唱之作,内容多写修真、学道,语言通俗流畅,别具韵味。其诗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广为流传。著有《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黄帝阴符经讲义》《南岳遇师本末》《蓬莱鼓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前往崆峒访道的行程,以及阅读万卷诗书后的感悟,还讲述了求道过程中历经艰辛后突然顿悟的情景。借求道者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关于学习、探索与领悟的深刻哲理,即看似偶然轻松的收获,实则是长期积累与不懈探索的结果,蕴含着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考。

2. 写作手法

夸张:“踏破铁鞋无觅处”运用夸张,“踏破铁鞋”极力渲染求道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经历的艰难,并非真的把铁鞋踏破,是为了强调寻觅之艰辛。对比:“踏破铁鞋无觅处”体现求道的艰难与艰辛,“得来全不费工夫”表明最终获得时的轻松容易,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收获的意外和顿悟的惊喜。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首句直接点明诗人前往崆峒访道,一路行至湘湖,交代了行踪与目的。次句笔锋一转,诗人读了万卷诗书后,不仅未觉聪慧,反而觉得自己愈发愚钝,这一转折透露出诗人在广泛阅读、深入研习后的自我反思,也引发读者对学习与认知关系的思考。后两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踏破铁鞋无觅处”运用夸张手法,生动描绘出诗人求道过程中的艰辛,为了寻找诗中真谛或人生道理,费尽心力。“得来全不费工夫”则与前句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最终顿悟时的轻松与喜悦,体现出在经历长期积累与不懈探索后,不经意间获得收获的奇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邓林《近况》

下一篇:宋·邵雍《读古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