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江山":普天下的江山胜景,
"无如甘露":都比不上甘露寺,
"多景楼前":多景楼前的风光。
"有谪仙公子":有位谪居的雅士,
"依山傍水":在山水环绕间,
"结茅筑圃":搭建茅屋田园,
"花竹森然":花丛竹林茂密成荫。
"四季风光":四季流转的景致,
"一生乐事":一生逍遥的乐事,
"真个壶中别有天":仿佛置身壶中另辟天地。
"亭台巧":精巧的亭台楼阁,
"一琴一鹤":伴着一琴一鹤,
"泥絮心田":心境如沾泥柳絮般沉静。
"不须块坐参禅":不必枯坐参禅修行,
"也不要区区学挂冠":也无需刻意效仿辞官归隐。
"但对境无心":只需面对外境心无挂碍,
"山林钟鼎":无论山林隐逸或朝堂富贵,
"流行坎止":顺应时势,
"闹里偷闲":在喧嚣中觅得清闲。
"向上玄关":直探修道玄机,
"南辰北斗":如观星辰运转,
"昼夜璇玑炼火还":日夜运化精气如璇玑炼丹。
"分明见":此刻分明照见,
"本来面目":本来的面目,
"不是游魂":已非飘荡无依的游魂。
"李将使访道有年":李先生潜心访道多年,
"近得旁径":近来终于另辟蹊径有所领悟。
"子憩其后圃":您在我的后园休憩时,
"且问光透帘帏之秘":向我探询“如何让光线穿透帘幕”的玄妙之理,
"不敢隐默":我既不敢缄口不言,
"不敢戏传":也不敢随意轻传此道,
"始以小词":只好用一首短词
"庸谢雅意":作为对您高雅求道之意的答谢。
南宋词人、道士
夏元鼎(1181?~?),宋代词人、道士。字宗禹,自号云峰散人、西城真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博览群书,屡试不第,曾在理宗宝庆年间任小校武官,后弃官入道,在衡山祝融峰遇仙人点悟得道。夏元鼎的词大都为酬唱之作,内容多写修真、学道,语言通俗流畅,别具韵味。其诗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广为流传。著有《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黄帝阴符经讲义》《南岳遇师本末》《蓬莱鼓吹》等。
1. 分段赏析
上片以“天下江山,无如甘露”开篇,直接点明甘露寺一带的江山胜景冠绝天下,奠定赞美基调。“多景楼前”锁定具体方位,引出对居所环境的描写“谪仙公子,依山傍水,结茅筑圃”,用“谪仙”自比(或赞友人),勾勒出一位隐于山水间的雅秀形象;“花竹森然”则以花竹的茂盛葱郁,渲染出居所的清幽雅致。“四季风光,一生乐事”承上启下,将自然之景与生活之趣结合,“壶中别有天”化用“壶中天地”的典故,暗喻此处虽为人间,却似仙境般自成天地,足见作者对当下生活的满足。末句“亭台巧,一琴一鹤,泥絮心田”更具体,“亭台巧”赞建筑精巧,“一琴一鹤”以传统意象(琴喻雅趣,鹤喻高洁)刻画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泥絮心田”则用“柳絮沾泥”的静美,形容内心如被沉淀般安宁,无杂念纷扰。下片笔锋转向内心修养,否定刻意的修行方式,“不须块坐参禅”“不要区区学挂冠”,认为枯坐参禅或消极退隐并非真境界。“但对境无心”提出更高追求——面对外物不起执着,“山林钟鼎”(山林代指隐逸,钟鼎代指仕途)“流行坎止”(顺境逆境皆从容)“闹里偷闲”(喧嚣中守静),层层递进,强调内心的通透与自在。“向上玄关,南辰北斗,昼夜璇玑炼火还”几句稍显玄奥,“玄关”“璇玑”等词带有道家修炼色彩,或指作者在自然与生活中体悟生命本真的过程;末句“分明见,本来面目,不是游魂”收束全词,直抒胸臆,历经这般修行,终于看清生命的本真模样,并非虚幻漂泊之魂,而是与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真实存在。全词由景及情,由外而内,既描绘了山水居所的雅致,更传递了对内心澄明、本真自足的生命状态的追求。
上一篇:宋·释祖珍《偈三十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赵希逢《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