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春暖花欲飞":成都城的春天暖意融融,花儿开得繁盛,仿佛要随风飞舞,
# 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灼灼当庭舞柘枝":庭院中,灼灼像鲜艳的花朵般明媚,正跳着柘枝舞。
# 柘枝:舞蹈名。
"相公上客河东秀":相公的贵宾是河东的才俊,
"自言那得傍人知":心里的情意,怎么能让旁人知道呢。
"妾愿身为梁上燕":我愿意化为你家梁上的燕子,
"朝朝暮暮长相见":如此便能天天见到你的容颜。
"云收月堕海沉沉":云彩散去,月亮沉落,大海一片深沉,
"泪满红绡寄肠断":只能将满怀伤情以眼泪洒在手巾上的方式寄给你。
# 红绡:红色薄绸。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也是一首历史叙事诗。作品以唐代蜀中名妓灼灼与河东御史裴质的禁忌之恋为题材,通过虚实交织的叙事结构与意象化抒情,展现了才子佳人的邂逅、礼法压迫的阻隔与跨越阶层的相思。
2. 分段赏析
第一句“锦城春暖花欲飞”渲染环境气氛,蜀中成都素有“锦官城”之称,在古典诗词里,这座名城总与春色满园的意象相连。“春暖花欲飞”五个字,以“飞”字赋予静态的花以灵动之感,既写出了锦城春日暖意融融、繁花盛放的盛景,又从这样的环境氛围中,隐隐透出丽人的靓姿——能在如此明媚春光中起舞的女子,其风采自不寻常。接下句“灼灼当庭舞《柘枝》”,将丽人的健舞置于大好春景之中。“灼灼”既指花朵鲜艳,又暗合舞女之名,一语双关;《柘枝》舞以矫健明快著称,舞者在庭院中翩然起舞,身姿与春色交相辉映。春景衬丽人,丽人映春光,可谓两得其美,既显春之绚烂,又现人之娇俏。三四句“相君上客河东秀,自言那得傍人知”写灼灼与“相君”两情相悦,两心相知。身为御史的裴质是相君身边的上客,才华出众,被誉为“河东之秀”,他与美丽的灼灼姑娘,可谓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自言那得傍人知”一句,细腻地刻画了裴质在与灼灼相遇之后,心有灵犀却又暗藏心事的状态——他私下向灼灼表露心意,不愿让旁人知晓,从中不难看出其风流多情中带着几分谨慎的形象,也为两人的情感蒙上了一层隐秘的色彩。五六两句“妾愿身为梁上燕,朝朝暮暮长相见”,是灼灼对裴质以身相许的誓言。裴质暗通消息,灼灼早已心怡不已,当即许下这般恳切的心愿。这两句化用冯延巳《长命女》词中成句:“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冯词中,长命女以燕子的双飞双栖为寓意,祈求与爱人相守;而此诗却从灼灼的角度,将“双栖”改为“身化梁燕”,表达出愿意紧随在裴质左右的卑微心愿。这样的改变,极符合灼灼的身份。身为歌妓的她,与身为御史的裴质有着悬殊的社会地位,自然没有资格像冯词中的“长命女”那般,提与之双飞双栖的要求。所以,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自己能像燕子一样,常栖在裴质家的梁上,只求朝朝暮暮与之相见。这份对爱情的忠贞与要求的低微形成强烈反差,已然为她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最后四句“云收月堕海沉沉,泪满红绡寄肠断”写灼灼在裴质被召回之后的相思之苦。“云收月坠”以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两人的分别,曾经共赏的星月如今成了离别的见证;“海沉沉”既写出别后音讯全无的孤寂,又暗喻相思之情如深海般无尽无涯,传情细致而婉曲。“泪满红绡寄肠断”则聚焦于一个独特的情节:灼灼只能以泪洗面,将满腔思念化作泪水浸透红绡,托人寄给远方的爱人。红绡本是精致的丝织品,此刻却成了承载泪水与相思的载体,把灼灼的深情写得极为深刻。以“寄肠断”收尾,将灼灼别后相思之情推到最高潮处戛然而止,余韵悠长,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撕心裂肺的思念穿越时空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