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ù
yīng
tái
jìn
·
·
běi
tíng

朝代:宋作者:岳珂浏览量:3
dàn
yān
héng
céng
liǎn
shèng
gài
fēn
xióng
zhàn
yuè
xià
míng
láng
fēng
tāo
zhǎn
guān
xiàn
qīng
chóu
kān
lín
jiàn
zhèng
shuāng
bìn
qiū
fēng
chén
rǎn
màn
dēng
lǎn
wàn
shā
chǎng
shì
pín
kàn
jiàn
wǎng
jīn
lái
nán
běi
xiàn
tiān
qiàn
lóu
shuí
nòng
xīn
shēng
chóng
chéng
zhèng
yǎn
shǔ
西
zhōu
gēng
diǎn

译文

淡淡轻烟横在天空,层层重雾已经收去。这胜景曾是英雄豪杰分占之地。月光下,时而传来阵阵打鱼人的“鸣榔”声,风吹得江面怒涛汹涌。无限美好山河却让人顿感凄凉的愁闷情绪,不忍对镜。鬓发已如秋霜、被秋风与尘埃浸染。信步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北边那曾经的万里疆场,事业未成却只能频频看剑。从古至今,滚滚长江天堑把神州南北分开。是谁在倚楼吹奏新曲,重重城门已悄然关闭。清晰地数着、西州城传来的更鼓声。

逐句剖析

"澹烟横":淡淡轻烟横在天空,

"层雾敛":层层重雾已经收去。

"胜概分雄占":这胜景曾是英雄豪杰分占之地。

# 胜概分雄占:胜景曾是英雄豪杰分占之地。

"月下鸣榔":月光下,时而传来阵阵打鱼人的“鸣榔”声,

# 鸣榔:用木条敲船,使鱼惊而入网。

"风急怒涛飐":风吹得江面怒涛汹涌。

# 风急怒涛飐:指急风吹得怒涛汹涌。

"关河无限清愁":无限美好山河却让人顿感凄凉的愁闷情绪,

# 关河:即关山河川。

"不堪临鉴":不忍对镜。

# 临鉴:对镜。“鉴”即照。

"正霜鬓、":鬓发已如秋霜、

# 霜鬓:指两鬓雪白。

"秋风尘染":被秋风与尘埃浸染。

"漫登览":信步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

# 漫:指随意的意思。

"极目万里沙场":望着北边那曾经的万里疆场,

# 沙场:指战场。这里指北方中原国土。,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

"事业频看剑":事业未成却只能频频看剑。

# 事业:事情的成就;功业。这里指收复中原大业。

"古往今来":从古至今,

"南北限天堑":滚滚长江天堑把神州南北分开。

# 天堑:天然的壕沟。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

"倚楼谁弄新声":是谁在倚楼吹奏新曲,

# 新声:新作的乐曲;新颖美妙的乐音。

"重城正掩":重重城门已悄然关闭。

# 重城正掩:指夜深人静。重城,指城墙。

"历历数、":清晰地数着、

"西州更点":西州城传来的更鼓声。

# 更点:指更鼓之声。,西州:晋扬州刺史治所(今江苏江宁县西),《通鉴》胡三省注:“扬州治所,在台城西,故谓之西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祝英台近·北固亭》为南宋词人岳珂所作的一首词。词作描绘了词人登北固亭所见的秋夜江上景致,风声、涛声、鸣榔声、更鼓声交织成雄浑乐章。在此情境下,词人抒发了爱国志士面对国势衰微的悲叹,以及自身空怀沙场杀敌之志,却无处施展的苦闷。全词融情于景,浑然一体,尽显沉郁悲壮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岳珂(1183~1234?),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东几,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河南)人,侨居江州(今江西九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开禧年间,考中进士。历任司农少卿、淮东总领兼制置使等职,官至户部尚书、八路制置茶盐使。他生平好收藏、精鉴赏、工诗文,为辛派词人。其诗轩爽磊落,气格可观,涉及时事的作品多发愤激烈,情见乎辞。著有《金陀粹编》,为其祖父岳飞辩冤。另有《桯史》《愧郯录》《宝真斋法书赞》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岳珂在《桯史》中提及他在镇江时曾为辛弃疾座上客,且言:“稼轩有词名,每宴必命侍姬歌其所作……既而又作一《永遇乐》,序北府事。”作者也有《祝英台近》两首记述镇江之事,其一为“登多景楼”,写下登楼北望的感慨:“断肠烟树扬州,兴亡休论。”另一首便是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词。词中描绘了登北固亭所见的秋夜江上景色,以风声、涛声等交织成雄浑乐章,表达了爱国志士对国势衰微的悲叹,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苦闷,尽显沉郁悲壮之风。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澹烟横,层雾敛。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开篇描绘出淡烟横陈、层雾渐收,月下渔人鸣榔、怒涛汹涌之景,借江上秋夜之景,抒发内心的忧愁与愤懑。直抒胸臆:“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直接道出面对山河而生的无尽清愁,以及因年华老去、功业未就的悲愤,直白地表达内心情绪。情景交融:上片描绘秋夜江上景,景中含情;下片登览抒怀,情中有景。如“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将对战场的眺望与报国志向融合,景与情相互渗透。承上启下:“漫登览”一句,承接上片登北固亭所见之景,开启下片登楼后的所思所感,使上下片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烘托:“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以夜深人静时城中传来的新声,烘托出周围环境的寂静,也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对时局的忧虑。细节描写:“事业频看剑”,通过“频看剑”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只能反复看剑以抒怀的爱国志士形象。想象:“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一句,作者由眼前长江天险,联想到历史上诸多凭借长江划江而治的场景,从当下延伸至古往今来的兴亡事,拓宽了词的时空维度。此外,“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作者在寂静深夜中听到乐声,想象此刻还有人在歌舞升平,暗含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享乐的批判,借想象深化了词作的讽刺意味与忧国之情。以景结情:“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词作结尾描绘夜深城掩,西州城中更鼓声声入耳的景象。看似纯然写景,实则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无人理解的孤寂,都融入这一声声更点之中。更鼓的清晰可闻,衬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以景收束,余韵悠长,含蓄深沉地传递出复杂情感,引发读者无限遐想。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写了登北固亭时所见的秋日江上夜景,抒发了年华流逝、功业未就的感慨。“澹烟横,层雾敛”,开篇描绘淡淡轻烟横亘天际,层层浓雾渐渐消散。结合下文“月下”一句来看,开篇勾勒的是江山月夜的图景,由此可知诗人是在月夜登上北固亭的。“胜概分雄占”,意为眼前这处胜景曾是英雄豪杰割据争雄之地,刘裕曾在此起兵北伐,孙权曾在此建都立国。“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月光之下,万籁俱寂之际,作者不时听见江面上传来风涛的怒吼与打鱼人“鸣榔”的声响,狂风正吹得怒涛翻涌。这两句是对江上实景的刻画。面对眼前景色,作者满怀感慨地叹息:“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此处由前文纯粹的写景转入抒情,从客观景象过渡到主观情感。这两句是说山河虽清丽却让人举目生愁,不忍凭水眺望。其中一方面是因金兵逼近边境,时局动荡不安,故而举目生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正霜鬓,秋风尘染”,作者已两鬓斑白,秋日的风尘正加速着自身的衰老,这里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用语显得苍凉而沉痛。下片以“漫登临”一句承上启下。作者在秋日的一个月夜,随意登上这满眼风光的北固楼,久久停留不忍离去。紧接着作者作出回应:“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他登楼向北眺望中原大地,所见尽是曾经的作战沙场,自己心怀为国建立功业的志向,因而频频注视着随身携带的宝剑。宝剑本是战场上斩杀敌人的锋利武器,如今却被闲置在身旁,没有施展的地方,这便烘托出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频看剑”这一细节刻画,将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鲜活地勾勒出来。“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此句意为从古至今,长江这道天然壕沟将南北分隔开来。这既是对千古兴亡往事的感叹,更是对眼前南北分裂局面的批判。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多少统治者凭借长江天堑,划江分治;而眼前偏安江南的南宋统治者,正把长江当作“天堑”,不考虑收复中原失地。“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在这夜深人静之时,作者倚着楼栏倾听,竟听到有人在弹奏新的乐曲,他不禁感慨地问道,在这山河破碎、百姓遭受苦难、国家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还有人在弹奏新声。这里用语委婉含蓄,引人深思,读到此处,自然会想起那“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歌女,想起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达官贵人。“历历数、西州更点”诗人清晰地数着西州传来的更点声。清冷的乐声、关闭的城门与声声更点,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将无尽愁思融入夜色,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词仅七十余字,作者夜登北固山,既要写所见、所闻,又需述己之行为与感慨。感慨中,更含国家兴亡、个人功业、昔日河山、今已霜鬓等多重思绪。若如常见诗文依事物一般逻辑,逐项说清内容后再言其他,实有难处。于是作者另辟蹊径,笔下情景、事件、感触皆为最关键片段,词中虽未交代这些意象的前因后果,却可令读者自行想象。调动想象力,剔除各句间关联词句,有限篇幅得以浓缩最广内涵。如“月下鸣榔”与“风急怒涛飐”看似语意不连贯,然两镜头紧接闪现,即可让人从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之情。再如下半阕“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四组词句,既可让人想见报效沙场之愿,亦可感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或空老霜鬓之悲,甚至可通过英雄埋没与天堑废弃,将第一、二组词句勾连贯通。想象力的调动与词句间关联语的剔除,均确保有限篇幅发挥最大表达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感慨忠愤,与辛幼安“千古江山”一词相伯仲。

明杨慎《词品》卷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无名氏《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

下一篇:宋·苏轼《江城子·江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