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àn

朝代:宋作者:罗与之浏览量:3
hóng
piāo
líng
cǎo
fāng
shǐ
zhuàn
zhàng
xiàng
chí
táng
kàn
huā
yīng
kàn
绿
yǐng
shū
wèi
cháng

译文

百花凋零,芳草枯萎,这时才适宜拄着拐杖前往池塘边。观赏花朵应该比不上观赏绿叶,绿叶繁茂错落的姿态蕴含着更为深远的意味。

逐句剖析

"红紫飘零草不芳":百花凋零,芳草枯萎,

# 草不芳:芳草枯萎。,飘零:指凋零。

"始宜撰杖向池塘":这时才适宜拄着拐杖前往池塘边。

# 撰杖:一作携杖。拄着手杖。

"看花应不如看叶":观赏花朵应该比不上观赏绿叶,

"绿影扶疏意味长":绿叶繁茂错落的姿态蕴含着更为深远的意味。

# 扶疏: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看叶》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那曾呈娇斗艳的春天已然悄然逝去,此时最相宜的去处,便是俯身俯视池塘中春花的落影。“携杖行走”的举动,既暗示诗人已至杖国之年,也点明明当下时令已无繁华盛景,恰似人生步入老境。后两句既是时序更迭中真切的自然之景,亦是诗人历经人世风波后的心境写照——诗人借景抒怀,将历尽荣华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娓娓道来。全诗语言浅近而旨意深远,意味悠长,字里行间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机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罗与之(?~?),宋代诗人。字与甫,一字北涯,号雪坡,螺川(今江西吉安)人。理宗端平年间,累举不第,遂归隐,浪迹江湖间。晚年潜心性命之学,其诗多写山水景物和隐逸趣味,诗作为刘克庄所赏。著有《雪坡小稿》2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诗。描绘了百花凋零后诗人选择观赏池塘边绿叶的情景,通过对比看花与看叶,体现绿叶扶疏的生命力与长久之美,表达诗人不慕繁华、自甘淡泊的人生感悟,蕴含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以“绿影扶疏”的叶为载体,寄托诗人历经沧桑后不汲汲于荣名、追求平淡长久的人生志向,使抽象的哲理通过具体物象得以展现。借景抒情:借“红紫飘零草不芳”的凋零之景,抒发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借“绿影扶疏”之景,表达对平淡而富有生命力的生活状态的喜爱。

3. 分段赏析

首句“红紫飘零草不芳”中,“红紫”代指万紫千红的百花。当百花凋零、芳草不再,那曾绚烂夺目的春日便已悄然远去。次句“始宜携杖向池塘”,写此时节已无繁花可赏,最宜拄杖漫步,俯身凝视池塘中残花的落影。“携杖”二字,既暗喻诗人年事已高,昔日青春风华亦如春日般倏忽远逝——时令褪去繁华,恰似人生步入老境,皆在岁月流转中归于沉静。后两句“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堪称神来之笔。“扶疏”状写枝叶纷披、疏密有致的生机之态,此句既绘时序变迁里绿叶葱茏的实景,亦深含诗人历经人世沧桑后的心境哲思。“看花”与“看叶”形成鲜明对照:花虽绚烂却转瞬凋零,正如世间浮华易逝;叶虽平淡却生机永恒,恰似生命本真之态。诗人以“看花应不如看叶”的凝练表达,道破“平淡方得永恒”的人生真谛,暗合“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的朴素哲思,寄寓着历尽荣华后渐趋淡泊的生命感悟。在诗人笔下,“绿叶”这一寻常意象被赋予深刻内涵:它既是自然中持久生命力的象征,亦代表着甘居幕后、默默奉献的品格——不追逐繁花的刹那璀璨,却以葱茏姿态见证岁月悠长。这种“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的处世态度,正是历经世事沉淀后的成熟思考。清代富寿《广化寺红叶歌》“春花虽好只红白,未若秋光备五色。少年文字纵峥嵘,绚烂终需老境得”之句,与《看叶》诗意异曲同工,皆以自然时序隐喻人生旅程,彰显出丰厚阅历淬炼出的豁达心境:摒弃对浮华中绚烂的执念,方能在平淡中领悟生命的深邃与绵长。

4. 作品点评

《看叶》以寻常之景、常见之物,写出不寻常的人生哲理,堪称咏物诗中的上乘之作。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等手法,将“看花”与“看叶”的不同体验进行深度挖掘,赋予绿叶丰富的象征意义。诗歌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历经繁华后归于平淡的深刻人生智慧。既展现出大自然中绿叶独特的生命力之美,又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不慕荣华、自甘淡泊的价值观贯穿始终,给人以启迪,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蒲叶》

下一篇:宋·陆游《蓬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