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柴门村落里":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
"也教插柳记年华":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纸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
# 年华:时光,年岁。,插柳:宋代风俗,寒食节在门前插柳枝,表示春天到来。
"禁烟不到粤人国":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
# 粤人国:指赵鼎当时被贬之处,即岭南吉阳(今广东崖县)。
"上冢亦携庞老家":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
# 庞老:后汉隐士庞德公,传说隐士司马徽清明节去拜见庞德公。适值庞德公独自上坟去了,家中只有他的妻子和孩子。,上冢:上坟。
"汉寝唐陵无麦饭":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
# 麦饭:用面里掺杂野菜蒸成的饭,指最粗糙的饭食。,汉寝唐陵:指汉唐的陵寝。
"山溪野径有梨花":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
"一樽竟籍青苔卧":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
# 籍:借。,一樽竟:喝完一杯酒。
"莫管城头奏暮笳":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想起来。
# 暮笳:暮色中的茄声。茄,胡笳,古乐器。此攒皤角,从西域传来,乐声悲凉。
南宋政治家、词人
赵鼎(1085—1147)解州闻喜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徽宗崇宁五年登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高宗即位,历任右司谏、殿中侍御史,陈战、守、避三策,除御史中丞。绍兴四年,擢参知政事,力荐岳飞出师复襄阳,旋以知枢密院事督川、陕军事。未几,拜右相。五年,升左相,与右相张浚论事不合,出知绍兴府。七年,复左相,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倾,累贬潮州安置,移吉阳军,绝食而死。谥忠简。有《忠正德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寒食书事》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全诗描写了岭南寒食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不满,表达了对北方大好河山沦落的感慨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流露出个人遭贬后的孤寂怅惘心境。
2. 写作手法
曲笔:“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诗人写偏远村落里即使冷清也有插柳的习俗。“也教”二字,一方面写出了诗人百无聊赖、强打精神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表明此时的“插柳”并非单纯的惜春与惜光阴,而是为了记取沦落他乡的年岁,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
3. 分段赏析
《寒食书事》开篇“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首联便以质朴笔触点明时空背景——寒食时节,偏僻村落中,家家户户插柳以应节令,荒凉寂寥之态跃然纸上。颔联“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诗人聚焦岭南独特风俗:此地寒食不禁烟火,阖家老少一同前往祖坟祭祀。“禁烟不到”与中原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庞老家”的典故运用,既勾勒出当地上坟的场景,更暗含风俗殊异的慨叹。颈联“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笔锋陡转,由眼前村民祭扫之景,联想到汉唐皇家陵墓的荒芜。昔日帝王陵寝如今无人供奉祭品,唯有山溪小径旁的梨花,如雪绽放,似在无声凭吊。这一今昔对比,深刻道出“生前显赫之人,死后境况竟不及边地村民”的苍凉况味,也折射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所谓功名爵禄,终究不过是转瞬即逝的过眼云烟。尾联“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中,诗人直抒胸臆,展现出“放任自适,有酒即醉”的旷达姿态:醉后便枕藉青苔酣睡,全然不顾暮色渐浓、笳声哀怨。然而,这份看似洒脱的背后,实则难掩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与拳拳爱国之心。整首诗以风俗差异暗喻贬谪之痛、思乡之愁,借古今祭祀风俗的变迁,抒发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与对家国命运的忧心。诗人通篇运用委婉含蓄的曲笔,将浓烈情感寄寓于清新自然的诗句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讽喻之意深蕴其中,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弥漫着彻骨的凄凉,字里行间将作者怅然若失的心境展露无遗。这份悲怆,或许并非源于寒食节的清冷氛围,而是来自于人生的彻悟,当他回首半生,赫然发现自己耗尽心血追寻的道路,竟是在错误的时空节点上,误将一条看似正确的方向当作毕生信仰,即便全力以赴、矢志不渝,最终却只换来满目的荒芜与无尽的叹息。
# 诗人“汉寝唐陵无麦饭”既是写实,又是激愤之言,未必真的看破了红尘,是不得已而言之。这首诗,遣词造句极为朴实,诗人寓抒情于叙事之中,由于对比明显,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现代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特级教师姜汉林《历代官怨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