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shān

朝代:宋作者:蒋恢浏览量:2
liù
chǐ
qióng
yuǎn
cén
huā
niǎo
zhù
qīng
yín
yún
jué
tiān
gēn
jìn
jiàn
yuǎn
yīn
zhī
mài
shēn
yuè
shì
róng
zhèng
yǎn
qióng
yuán
yào
shí
chū
xīn
chūn
hán
liáng
kān
yàn
xiào
yáng
yīn

译文

拄着六尺长的枯竹杖走过远处的小山,野花盛开、啼鸟鸣叫,帮助我清吟诗句。云层低垂,似乎感觉天的尽头离得很近,山涧深远,因而知道大地的脉络幽深。经历世事,怎么能没有正确看待事物的眼光,探寻事物的根源,必须要认清自己最初的本心。春天的寒冷让人感到局促,实在令人厌烦,相信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的阴霾。

逐句剖析

"六尺枯筇度远岑":拄着六尺长的枯竹杖走过远处的小山,

"野花啼鸟助清吟":野花盛开、啼鸟鸣叫,帮助我清吟诗句。

"云低似觉天根近":云层低垂,似乎感觉天的尽头离得很近,

"涧远因知地脉深":山涧深远,因而知道大地的脉络幽深。

"阅世岂容无正眼":经历世事,怎么能没有正确看待事物的眼光,

"穷源须要识初心":探寻事物的根源,必须要认清自己最初的本心。

"春寒局促良堪厌":春天的寒冷让人感到局促,实在令人厌烦,

"一笑阳和破积阴":相信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的阴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行山》是宋代诗人蒋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诗人拄着拐杖行走在山间,沿途野花盛开、啼鸟相伴,诗人借此美景清吟。在登山过程中,通过对云、涧的观察,感受到天地的深邃。由行山之景联想到世间之事,认为看待世事要有正确的眼光,探寻事物根源要坚守初心。面对当下的春寒,诗人期盼温暖的阳和能驱散寒意,营造出一种既有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又有对人生哲理思考的氛围,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蒋恢,字弘道,号菊圃散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诗苑众芳》)。今录诗九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六尺枯筇度远岑,野花啼鸟助清吟”,描绘诗人拄着六尺拐杖,走过远处的小山,一路上野花盛开、啼鸟鸣叫,仿佛在助力诗人吟诗。此联点明行山之事,通过描写周围环境,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林行吟图,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云低似觉天根近,涧远因知地脉深”,诗人在登山时观察到云层低垂,仿佛感觉天的尽头离自己很近;看到山涧深远,从而知晓大地脉络的幽深。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写,不仅展现了山川的壮丽,更引发了诗人对天地的思考,为下文的哲理阐述做铺垫。“阅世岂容无正眼,穷源须要识初心”,由前面的自然之景转入对世事的感悟。诗人认为在世间经历各种事物,不能没有正确看待事物的眼光;探寻事物的根源,必须要认清自己最初的本心。此联将行山的体验上升到对人生和世间哲理的思考,使诗歌主题得到升华。“春寒局促良堪厌,一笑阳和破积阴”,诗人表达了对当下春寒带来的局促之感的厌烦,但又坚信温暖的阳光能够驱散积聚的阴霾。这里的“春寒”和“积阴”象征着生活中的困境,“阳和”则代表着希望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表达了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下一篇:宋·朱淑真《圈儿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