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眼乱空阔":深秋季节,江面空阔,一阵寒风吹来,眼睛被吹得发涩,
# 寒眼:眼睛被江上冷风吹得发涩,感到寒意。
"客意不胜秋":顿感寒意,让我这个他乡之客不胜秋意悲凉。
# 不胜秋:禁不住秋天的愁苦。
"强呼斗酒":为了驱散这些忧愁,我呼酒登楼,
"发兴特上最高楼":登上了多景楼的最高处。
# 发兴:引发兴致。
"舒卷江山图画":倚栏四望,江山壮丽如画,巧夺天工。
# 卷:卷起。,舒:伸展。
"应答龙鱼悲啸":长江波涛汹涌,那下面的鱼龙应当正在一唱一和地悲啸着吧,
"不暇顾诗愁":而我却没有赋诗吟愁这样的闲情逸致。
"风露巧欺客":江上的寒风霜露总是善于欺负客居之人,
# 巧:善于。
"分冷入衣裘":将它们的寒气吹入我的衣裘中,让我顿感寒冷。
"忽醒然":寒意让我顿时清醒,
# 然:助词,表状态。
"成感慨":满腔豪情都化成感慨,
"望神州":望着神州大地徒然兴叹悲鸣。
"可怜报国无路":我一直胸怀报国壮志,却报国无门,
"空白一分头":空自白了鬓间须发。
"都把平生意气":平生空有一腔意气,
"只做如今憔悴":现在却只剩了憔悴,
"岁晚若为谋":暮年已至,如何能再有作为,一展襟怀。
# 若为:怎样。,岁晚:晚年,暮年。
"此意仗江月":只有这江上的明月和那沙鸥能够了解我的心意,
"分付与沙鸥":就让它们陪我度此残生吧。
# 分付:交付。
南宋词人
杨炎正(1145~1217?),南宋词人。字济翁,号西樵,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宁宗庆元二年进士,初仕宁远(今属湖南)主簿,嘉定三年改大理司直,后知象州、藤州、琼州。杨炎正工词,早年入辛弃疾幕,相从甚久,交谊亦深,词风也颇相近。其词作长于炼字炼句,写景语句清丽工巧,也有“婉曲而近沉著,新颖而不穿凿”之作。词作如《水调歌头·登多景楼》《蝶恋花·别范南伯》。其词集名《西樵语业》。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登楼词。通过描写词人登楼饮酒赋诗、纵目远眺的情景,发出悲叹,将平生意气化作憔悴无奈。全词气象雄浑,直抒胸臆,生动展现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上阕中,词人通过描写萧索的秋景,“寒眼”“乱空阔”“落叶”等,营造出萧条、冷落的氛围,烘托出内心的“心寒”“情寒”,将景与情紧密结合,借景抒情,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登楼所见萧索秋景起笔,“寒眼”二字别出心裁,并非指词人冷眼旁观,而是其心境因萧瑟秋景而寒意顿生,移情于景。“乱空阔”看似矛盾,实则暗含巧思,词人将其与秋日飘零的落叶相勾连——落叶纷飞,使辽阔江天更显零乱萧条,如此萧瑟秋景,也难怪词人感慨“客意不胜秋”。然而,词人并未沉溺于低落情绪,反而以“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展现倔强与不甘,于高楼之上,江山如画,舒卷入眼,龙鱼悲啸,声震耳畔,这壮阔之景让词人无暇顾及文人常有的“诗愁”。但壮丽山河难掩南宋国势衰微,词人纵有豪情,终究壮志难酬,豪情之下,悲愤难消。随着酒意渐散,秋风吹拂,寒露侵袭,词人寒意骤起,情绪也随之再度陷入低沉。下阕转为抒情,登楼“望神州”后的词人,思绪万千,感慨丛生。在山河破碎之际,本应报国效力,可空有一身才华抱负的他,却报国无门。为此,他愁绪满怀,青丝变白发,曾经的意气风发,如今只剩满心憔悴。岁月匆匆流逝,暮年已至,壮志却依旧难酬。词人虽心有不甘,却也只能无奈地将一腔心事托付给江月,寄情于沙鸥。这一收尾,承接上阕末的低沉,更添几分不平、无奈与凄凉,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全词意境雄浑壮阔,笔力遒劲豪迈,情感直抒胸臆,以激昂悲壮的格调,在众多登楼佳作中独树一帜,尽显沉郁苍凉的艺术魅力。
# 每阅张于湖观雨,辛稼轩观雪,杨止济(济翁)登楼,无名氏望月,固不如东坡之作,陈西麓所以品其为万古一清风也。
清学者沈雄《古今词话·词辨》下卷
# 杨济翁《水调歌头·登多景楼》:“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所谓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者。
清学者张德瀛《词征》卷四
上一篇:宋·李彭老《浪淘沙·泼火雨初晴》
下一篇:宋·蒋恢《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