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霅霅前溪白":前溪波光粼粼洁白耀眼,
"苍苍后岭巍":后岭苍翠高耸巍峨壮观。
"人疑槎上客":游人恍若乘槎登天的仙客,
"星合蚌中晖":繁星似蚌中明珠辉映相合。
"影转阑干迥":月影偏移栏杆渐长,
"杯行漏鼓稀":漏鼓声稀杯盏已尽。
"只知夸粉黛":世人只知夸赞粉黛俗艳,
"不向桂边归":却不愿归向月桂清幽之境。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霅霅前溪白,苍苍后岭巍”以叠词“霅霅”摹写溪水流动的清澈声响,“苍苍”勾勒远山的苍郁巍峨,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展现明月楼前溪水澄明、后山高耸的空间层次感。“白”与“巍”的色彩与形态对比,使画面兼具动态与静态之美,为全诗奠定宏阔的写景基调。颔联“人疑槎上客,星合蚌中晖”化用张华《博物志》天河乘槎典故,将登楼赏月的诗人比作遨游星汉的仙人,同时以“蚌中晖”喻指月光如珍珠般璀璨。“疑”字虚写想象,“合”字实写星月交辉的视觉感受,虚实结合间营造出恍若仙境的朦胧意境,暗合“明月楼”的题旨。颈联“影转阑干迥,杯行漏鼓稀”以“影转”暗示月移西楼,“阑干迥”强化楼之高耸,“杯行”记录宴饮场景,“漏鼓稀”则通过更鼓声的渐疏暗示夜已深沉。“转”与“行”两个动词的动态描写,与“迥”“稀”的静态刻画形成张力,在时空转换中展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细腻感知。尾联“只知夸粉黛,不向桂边归”以“粉黛”代指世俗浮华,与象征高洁的“桂边”形成对比。“夸”字讽刺宴饮者沉溺享乐,“不向”则隐含诗人对回归自然、坚守本心的精神追求。此联以宴饮场景收束,通过对世俗行为的微讽,完成从写景到抒情的诗意升华。
上一篇:宋·张耒《雨霁》
下一篇:宋·司马光《集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