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孤艇、":我独自泛一叶孤舟、
# 孤艇:孤单的小船。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诗:“夕阳孤艇去,秋水两溪分。”
"东皋过偏":驶遍田野荒地去寻访他的故园。
宋末元初词人
詹玉(?~?),宋末元初词人。字可大,号天游,郢(今湖北)人。至元年间担任过翰林应奉、集贤学士等职务,党附桑哥。桑哥失势后,詹玉受到崔彧等人的弹劾而被罢免。詹玉以艳词得名,语意率真直白,此类词占詹玉今存词的一半。其也有蕴含深意寄托之作,表意隐晦曲折。主要作品有《汉宫春·题西山玉隆宫》《桂枝香·题写韵轩》《多丽·念念》等。著有《天游词》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长调词,也是一首怀旧词。描绘了词人重游故友中庵故园时,目睹荒园秋景、追忆往昔雅集的孤寂心境,体现了时光流转、人世变迁的苍凉感,表达了词人对故友离散的怅惘、对年华迟暮的哀叹,以及深藏于残红凋零中的故园情思。
2. 写作手法
化用:“成秋苑”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梨花落尽成秋苑”之句:原指春尽花残,词人借此意象暗喻故园繁华消逝后的萧瑟,以乐景反衬今昔沧桑;“风流云散”暗引《后汉书·逸民传》“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将友人离散之态比作流云飘散,凸显人世无常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泛孤艇、东皋过遍”起笔,勾勒出词人独访故园的孤清剪影。“孤艇”意象暗含双关意蕴:既是实写泛舟寻访的孤独行迹,更隐喻着词人漂泊无依的生存境遇。“东皋过遍”四字尤见匠心,“遍”字既展现故地重游的执着,又暗藏物是人非的怅惘。词人以执着的足迹丈量记忆,将情感投射于空间轨迹,在看似机械的“过遍”动作中,实则完成对精神原乡的深度叩问。这种“入手擒题而意蕴深藏”的笔法,恰似中国画中的“飞白”技法,在留白处蕴藏万千气象。“尚记当日”的时空转场,将叙事镜头推向记忆深处。往昔的园林盛景在词人笔下渐次舒展:“绿阴门掩”不仅描摹园林的幽邃意境,更暗示着人迹罕至的寂寥本质。“屐齿莓苔”与“酒痕罗袖”构成精妙意象对仗:前者是木屐印痕与青苔相叠的视觉留存,后者是衣袖残留的酒渍与宴饮场景的感官唤醒。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将抽象的时间记忆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物质遗存。词人特意设置的“欲寻前迹”时空跳转,实乃精心设计的叙事陷阱:当读者追随其步履探寻前尘时,却猝然遭遇“空惆怅,成秋苑”的时空断层。昔日的笙歌燕舞与当下的萧瑟秋景形成蒙太奇般的并置,在时空褶皱中迸发出强烈的美学张力。这种今昔对比的叙事策略颇具现代性启示。词人刻意错置“欲寻前迹”的位置,制造出时空错位的叙事迷宫:当追忆的脚步丈量过记忆的每个角落,现实的荒芜却将所有期待碾碎成秋霜。昔日的“绿阴”“莓苔”在记忆滤镜中愈发鲜润,而眼前的“秋苑”却在时空剥离中显影出本质的荒寒。词人以“屐齿”丈量时光深度,用“酒痕”封存记忆温度,却在现实镜像中撞见永恒的消逝。这种将实体空间转化为情感容器的写法,恰似本雅明所说的“辩证意象”,在废墟中凝视永恒。下片“水远”开篇,将空间维度推向哲学高度。这个看似简单的地理意象,实则是情感宇宙的微缩投影:水面倒映着天光云影,山岚遮蔽着视线尽头,恰似记忆中渐行渐远的人事踪迹。“怎知”“却是”的转折句式,构建起虚实交织的认知迷雾:地理的遥远反衬出心理的贴近,空间的阻隔折射出情感的羁绊。三组意象层层递进,形成情感的涟漪效应:水远山长是物理距离的丈量,乱山尤远是心理距离的投射,而"天涯梦短"则是时空压缩的终极形态。“绮疏雕槛”的追忆具有双重象征:既是具象的园林建筑,更是精神乌托邦的物化存在。“想忘了”的揣度句式,暴露出词人潜意识中的自我宽宥:与其说在担忧故人遗忘旧约,不如说在掩饰自己无法直面的情感真相。这种将现实困惑投射为想象困境的笔法,与拉康的镜像理论形成跨时空对话,在虚实交错中完成对记忆真实性的解构。收束处的“冉冉斜阳”,将全词的情感浓度推向沸点。斜晖不仅是时间流逝的物理刻度,更是心理衰老的隐喻符号。“抚乔木”的动作设计颇具深意:乔木的年轮记录着岁月变迁,手掌的触感连接着生命温度,二者在“年华将晚”的顿悟中达成和解。数点残红在暮色中的固守,恰似词人在时光废墟中坚守的情感信标:纵使历经劫波,那些凝固在记忆深处的片段,依然在时光长河中闪烁着微弱而恒久的光芒。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伤感凄凉的笔触勾勒出空灵意境,字里行间充盈着幽怨惆怅,凄美的情愫流转不息,哀婉动人。
# 全词笔调伤感凄凉,意境空灵高远,怨怅之情溢满字间,哀婉动人。
不详王筱芸《唐宋词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张玉孃《咏史·陈图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