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沙岸不相携":独自在沙滩上行走,没有谁相伴同行,
"准拟沿溪更渡溪":打算沿着溪流向前,走过一溪再渡一溪。
"药蔓交加虫上下":药草藤蔓交错缠绕,虫儿在其间上下爬动,
"柳花撩乱蝶高低":柳絮杨花纷乱飘飞,蝴蝶在花丛中高低翩跹。
"杖头晓伴春云石":清晨时分,手杖顶端伴着春云与山石,
"屐齿晴翻夜雨泥":晴日里,木屐齿印翻动着夜雨打湿的泥迹。
"诗就随山为人写":诗句写成后,便随着山景为路人题写,
"等闲抽尽锦中题":不经意间,就耗尽了锦帛中可题的诗料。
周弼(一一九四--一二五五),字伯弜,(又作伯弼,正卿),汝阳(今河南汝南)人,祖籍汶阳(今山东汶上)。周文璞之子。与李龏同庚同里。诗书画皆工,尤擅画墨竹。宁宗嘉定间进士(《江湖后集》卷一小传)。曾任江夏令。十七年(1224)即解官(本集卷二《甲申解官归故居有以书相问者》)。以后仍漫游东南各地,是否复官不详。卒于理宗宝佑三年(1255)。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山水诗。该诗描绘了诗人独自漫步沙岸、沿溪跋涉时所见的春日山野景象,药蔓缠绕间虫儿上下穿梭,柳絮纷飞中蝶影翩跹起伏,晨间杖藜伴着春云石径,雨后木屐翻过湿润泥途,表达了诗人随性自然的创作状态与超脱尘俗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尾联“诗就随山为人写,等闲抽尽锦中题”以“锦中题”的意象,巧妙呼应首联隐含的“独行”意趣。诗人在山水间独行所得的感悟化为诗句,又随性题写于山间,恰似从锦绣般的自然景致中抽取出深藏的意趣,生动暗示了诗歌创作与山水游历之间相互依存、相生相长的紧密关系。
3. 分段赏析
首联:“独行沙岸不相携,准拟沿溪更渡溪。”首句直点“独行”,“不相携”三字既写无人相伴的实景,又暗含诗人乐在独处的心境,开篇便奠定孤往自适的基调。“准拟沿溪更渡溪”以“更渡溪”的细节,勾勒出随性漫游的状态,顺着溪流走走停停,渡了一溪又想渡下一溪,尽显无拘无束的闲情。此联以简笔叙事,看似平淡,却暗藏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对世俗束缚的超脱,为后文铺展山水景致埋下伏笔。颔联:“药蔓交加虫上下,柳花撩乱蝶高低。”转入途中所见:药草藤蔓交错缠绕,成为虫儿栖息的天地,它们或上或下,自在爬行;柳花随风纷乱飘飞,引得蝴蝶追逐嬉戏,或高或低,翩跹不已。“交加”“撩乱”写出草木的繁茂与花飞的动态,“上下”“高低”则以虫、蝶的灵动呼应,动静相衬,画面充满生机。诗人不写壮阔山水,专拣细微生物入诗,既显观察之细,又暗合“独行”时心无旁骛、能捕捉自然幽趣的状态。草木的“静”与虫蝶的“动”,共同构成一幅春日生机图,暗含诗人对自然野趣的沉醉。颈联:“杖头晓伴春云石,屐齿晴翻夜雨泥。”由景转入“行”的细节,将时间(晓、晴)与动作(伴、翻)结合,刻画诗人漫游的身影:“杖头晓伴春云石”写清晨景象:手杖顶端仿佛与春云、山石相伴,既写“杖”作为行具的实用,又以“春云石”的意象,将诗人的身影融入晨光、云气与山石之中,人景相融。“屐齿晴翻夜雨泥”写晴日所见:雨后初晴,木屐踩过湿泥,齿间翻动起带着湿气的泥痕,一个“翻”字既显行走的动作,又暗合“夜雨”后的清新,暗含时间流转中诗人的从容步履。此联以“杖”“屐”为媒介,将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春云、山石、夜雨、泥)紧密相连,既见行旅之劳,更显与自然相融的惬意。尾联:“诗就随山为人写,等闲抽尽锦中题。”由“行”转入“吟”,写诗人触景生情、即兴赋诗的状态:诗句写成后,便顺着山景为偶遇的路人题写,不刻意、不矫情,全凭一时兴致。“等闲抽尽锦中题”以“锦中题”暗喻诗才丰沛(“锦”常指华美的诗稿或文才),“抽尽”则夸张地写出灵感源源不断,随手便能拈来佳句,既显诗人诗艺娴熟,又含对自然景致“取之不尽”的赞叹——山水本身就是最好的诗料。此联收束于“题诗”之事,尽显文人漫游中“以诗会友”“与自然对话”的洒脱。
上一篇:宋·王灼《点绛唇·赋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