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憔悴城南短李绅":我就好像城南那形容憔悴、身材短小的李绅,
# 李绅:中唐诗人,有诗名。因身材短小精悍。时称“短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补国子助教,因非其所好,东归金陵,被润州节度使李铸辟为从事,因见李铸专横并想背叛朝廷,就不肯帮他起草文书。李铸想杀他,他伺机逃跑,才获免于难。李绅禀性刚直,一生宦途多波折。作者以他自喻,既切合金陵这一地点,也寄寓了宦海沉浮的感慨。
"多情乌帽染黄尘":满怀情思,乌帽之上沾染着尘世的黄尘。
# 乌帽:即鸟纱帽,隋唐间地位显贵的人多戴此帽。后渐流行民间,成为平常的穿戴。
"读书不了平生事":勤读诗书,却仍难以参透人生诸事,
"阅世空存后死身":历经世间百态,徒留这劫后余生之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望那落日余晖映照下的江山,还是痛饮一壶酒来消愁吧,
"西风天地正愁人":西风瑟瑟,天地间一片肃杀,真叫人满心哀愁。
"任他蜂蝶黄花老":由着蜂蝶为黄花的凋零而哀伤,
# 任他蜂蝶黄花老:“任他”二句:苏东坡《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有句云:“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这里翻用其意。
"明月园林是小春":明月笼罩的园林之中,有着如小阳春般的美好景象。
# 小春:又称小阳春。农历十月,尚少寒意,有如初春故称。
宋末元初词人
梁栋(1242~1305),宋末元初词人。字隆吉,湘洲(今湖北)人,后迁镇江(今属江苏)。咸淳四年进士,后升任宝应县主簿,又调任为钱塘仁和县尉,入军队幕府。宋亡后,定居建康,时常在茅山一带往来。梁栋有诗名,好吟咏。其诗含蓄蕴藉,寄兴深远。主要作品有《四禽言》《黄葵》《金陵三迁有感》等。有《隆吉诗钞》1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人以李绅自况,描绘出自身对历经沧桑却报国无门的境遇,最后又描绘园林小春美丽的景致,表达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愤激无奈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憔悴城南短李绅,多情乌帽染黄尘”一句中,诗人运用“短李”的典故,以李绅自况。诗人将自己的坎坷际遇与李绅相类比,借历史人物映射现实处境,委婉含蓄地展现出自身憔悴失意、多愁善感的心境。象征:“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一句兼具写实与象征双重属性。以日暮之景暗喻南宋王朝的衰微颓势,又借秋风萧瑟象征时局动荡、国运飘摇的肃杀氛围,将自然景象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结,深化诗歌的悲剧意蕴。化用:“蜂蝶黄花老”一句巧妙化用苏东坡诗意,用秋日黄花与蜂蝶的意象与园林小春的动人景色形成反差,于肃杀中彰显生机,于困顿中寄寓希望,赋予经典意象新的内涵,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却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
3. 分段赏析
诗歌首联提及中唐诗人李绅,并以其自喻。白居易《拙集编成十五卷因题卷来戏赠元九李二十》中有“每被老元偷格调,苦教短李伏歌行”之句,由此可知李绅当时被称作“短李”。首联便化用此事,描绘出城南身形矮小的诗人李绅,历经沧桑,面容憔悴。他心系世事、多愁善感,乌黑的帽子上沾满尘世的尘埃。这两句以简洁笔触勾勒出李绅的形象,实则也是作者的自我写照。颔联紧承首联,深入挖掘“憔悴”“多情”的内涵,笔触从借李绅自比转为直接描述自身。尽管作者勤奋读书,却仍难以参透人生世事;饱经沧桑、阅尽人间百态,却只能无奈地看着山河破碎,空留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这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前后部分,分别形成鲜明对比。“读书”却“不了平生事”,“阅世”却“空存后死身”,语调平缓,却饱含激愤之情。颈联视角拓展,既是写实又是隐喻。落日余晖是眼前真实之景,也暗喻南宋王朝的衰败;飒飒西风象征着南宋国土上弥漫的萧瑟氛围。“落日”“西风”的景象悲壮,不禁让人联想到李白《忆秦娥》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名句。不过,梁栋诗中的“落日”“西风”,蕴含着更为浓重的时代悲剧色彩。“唤酒”“愁人”与首联的“憔悴”“多情”相呼应,生动展现了南宋末年正直士大夫忧心忡忡的心境,情感深沉悲切。前面三联氛围压抑,尾联却笔锋突转,格调为之一变。“蜂蝶黄花老”化用苏东坡诗意,意思是尽管秋色令人忧愁,但在明月照耀下,园林中的小春景色却格外动人。农历十月,阳光温暖,景色宜人,有春意之态,故称小春。这让人联想到鲁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诗句。尾联是全诗关键,在肃杀中透出希望,于痛苦里孕育生机,展现出作者身处困境却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舒缓笔触勾勒出历经沧桑后的淡泊之态,看似超然物外,实则于字句间暗藏对现实的愤激与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将个体命运的悲怆与家国衰微的隐痛,尽融于这看似平静的笔调之中,意味深长。
# 前三联情调较衰飒,但有此作为铺垫,尾联的转折就显得更为有力,格调高亢。尾联亦赋亦比,以景结情,也使全诗有了含蓄不尽的意蕴。“明月园林是小春”,从这个生意盎然的诗句,可以窥见作者淡泊自然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底蕴。
不详四川省师范学院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室副教授雷履平、赵晓兰《宋诗鉴赏辞典》
下一篇:宋·许志仁《东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