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zhōu

朝代:宋作者:梁栋浏览量:3
qián
cūn
guò
liú
luàn
xíng
màn
dōu
jiān
duàn
zhōu
jìn
shǎo
rén
lái
xiǎo
zhōu
zài
chuí
yáng
àn
zhǔ
rén
kōng
yǒu
chuān
xīn
zuò
jiàn
mén
qián
shuǐ
shēn
xiù
shǒu
guī
lái
máo
xià
rèn
ōu
niǎo
chén

译文

骤雨过后,村子前方溪水漫流,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与外界隔绝的孤州整天没有客人来访,只有一叶小舟孤独地栓岸边的垂杨树下。我虽怀有济世安邦的壮志,却只能眼睁睁看着门前水势日渐上涨。最终只能黯然回到茅草屋,放下双手任凭鸥鸟在水中自在沉浮。

逐句剖析

"前村雨过溪流乱":骤雨过后,村子前方溪水漫流,

"行路迷漫都间断":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

# 迷漫:布满、充满。

"孤洲尽日少人来":与外界隔绝的孤州整天没有客人来访,

# 尽日:整天。,孤洲:孤独的水中高地。

"小舟系在垂杨岸":只有一叶小舟孤独地栓岸边的垂杨树下。

"主人空有济川心":我虽怀有济世安邦的壮志,

# 主人:诗人自称。

"坐见门前水日深":却只能眼睁睁看着门前水势日渐上涨。

# 坐见:徒然看着。

"袖手归来茅屋下":最终只能黯然回到茅草屋,

"任他鸥鸟自浮沉":放下双手任凭鸥鸟在水中自在沉浮。

# 浮沉: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野水孤舟》是南宋诗人梁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借雨后溪流漫溢、道路中断的荒凉景象,暗喻南宋末年风雨飘摇的国势与个人前途的渺茫。诗中“孤洲”“小舟”等意象勾勒出凄寂环境,而“济川心”与“水日深”的对比,以比喻手法含蓄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与无奈。后四句由景及情,通过“袖手归来”“任他鸥鸟”的隐逸之态,表面展现超脱尘世之志,实则暗含对山河破碎的痛楚与不甘。全诗以景起兴、借物言志,通篇未直抒时局却处处流露家国忧思,比兴深婉,含蓄蕴藉,既是对个人命运的自叹,亦是对南宋末世风雨的深刻隐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末元初词人

梁栋(1242~1305),宋末元初词人。字隆吉,湘洲(今湖北)人,后迁镇江(今属江苏)。咸淳四年进士,后升任宝应县主簿,又调任为钱塘仁和县尉,入军队幕府。宋亡后,定居建康,时常在茅山一带往来。梁栋有诗名,好吟咏。其诗含蓄蕴藉,寄兴深远。主要作品有《四禽言》《黄葵》《金陵三迁有感》等。有《隆吉诗钞》1卷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年代虽不可确考,然结合诗中意象与情感基调研判,其创作时间当不晚于南宋覆灭之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怀隐逸的山水田园诗。全诗以景起兴、借物言志,通篇未直写时局却处处流露家国忧思,比兴深婉,既是对个人命运的自叹,亦是对南宋末世风雨的深刻隐喻,展现了宋末文人“兼济天下”理想破灭后转向隐逸的精神轨迹。

2. 写作手法

比喻:尾联“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以“鸥鸟”自喻,表面写超然物外的隐士姿态——退居茅屋,看鸥鸟随波逐流,与世无争;实则以“鸥鸟”的“自浮沉”暗喻诗人在国破家亡前的无力感:连“济川”的抱负都成空,只能如鸥鸟般“任”其沉浮,看似洒脱,实则是“不得不隐”的无奈。借景抒情:全诗前四句纯然写景,后四句转向抒情,却无割裂之感,盖因景中已蓄满情,情由景自然生发,形成“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审美效果。

3. 分段赏析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诗人以骤雨初歇的溪流为切入点,描绘“溪流乱”“行路间断”的景象。表面写自然之景,“迷漫”“间断”既呼应“野水孤舟”的题面,又暗喻南宋末年风雨飘摇的国势与个人前途的渺茫。“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由全景转向特写,“孤洲”“小舟”强化了荒凉孤寂的氛围。垂杨岸边的小舟,既是诗人隐逸生活的写照,也暗含无处施展抱负的凄凉。“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济川”化用《尚书》典故,喻指辅佐君王、匡扶社稷的志向;“空有”与“坐见”直抒诗人面对国势日衰却无能为力的愤懑。水深难渡,既是现实困境,亦隐喻南宋朝廷的腐朽与理想的破灭。“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表面写隐居后的淡泊,实则以“鸥鸟自浮沉”反衬内心的不甘。诗人以“袖手”表明不问世事的姿态,却难掩对家国命运的隐痛,形成外冷内热的复杂情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比兴手法深婉含蓄,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诗人通过三个精妙的意象群构建起隐喻体系:以“雨后野水”象征国运的溃散难收,用“行路间断”暗喻前路的迷茫难测,取“水深济川不果”暗指济世抱负的受阻难行。这种层递式的意象组合形成若隐若现、反复缠绵的意境网络,既保持情感表达的节制,又赋予读者更为广阔的联想空间。全篇虽未直陈时局,却在“野水”“断途”“滞川”等意象的深层肌理中,渗透着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时局危殆的焦灼忧思,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郁结。这种托物寄兴的表现方式,使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感自然交融,在含蓄蕴藉的抒情中展现出深广的历史忧患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辰翁《忆秦娥·烧灯节》

下一篇:宋·京镗《雨中花·重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