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湖山翠黛横":十里湖山像翠色的画眉一样横卧着,
"两溪寒玉斗琮琤":两条溪水像寒玉相击发出清脆的声响。
"路从飞鸟上头过":道路从飞鸟的头顶经过,
"人在白云高处行":人在白云缭绕的高处行走。
"岩下行田谢康乐":在岩下耕种的谢康乐,
"洞中辟谷李先生":在洞中辟谷的李先生。
"凭栏不瞰人间世":靠着栏杆不看人间的俗世,
"转觉此心名利轻":反而觉得这颗心对名利看得变轻了。
南宋文学家
王十朋(1112~1171),南宋文学家。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祖籍温州乐清(今属浙江)。绍兴进士,曾任秘书郎、侍御史等职。隆兴北伐失败,力主恢复大业不可因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湖等州,救灾除弊,颇有治绩。官至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学识渊博,诗才横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诗,大多是爱民忧民、寓含教育之作。代表作品有《御试策》《应诏陈弊事》《论史浩札子》《论进取利害札子》《上殿札子》等。著有《梅溪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介绍了诗人游览白石山的所见所感,描绘了湖山、溪流、山路等自然景色,体现了山水的秀美与高险,营造了清幽的氛围,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淡泊名利的隐逸情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十里湖山翠黛横,两溪寒玉斗琮琤”,将湖山比作“翠黛”,将溪水比作“寒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山的青翠和溪水的清澈,以及溪水相击声音的清脆。对偶:“路从飞鸟上头过,人在白云高处行”,“路从”对“人在”,“飞鸟上头过”对“白云高处行”,对仗工整,句式整齐,突出了山路的高险。用典:“岩下行田谢康乐,洞中辟谷李先生”,巧用谢康乐(谢灵运)和李先生(李白)的典故。谢灵运喜爱山水,李白有隐逸情怀。作者借他们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和隐逸的向往。多感官描写(视听结合):“十里湖山翠黛横”是视觉描写,写出湖山的色彩;“两溪寒玉斗琮琤”是听觉描写,写出溪水的声响,两者结合,让景物更鲜活。直抒胸臆:“凭栏不瞰人间世,转觉此心名利轻”诗人描绘自己靠着栏杆,不再去看人世间的纷扰纠葛,内心反而生出对名与利的轻视之感,这句诗不借助景物或典故铺垫,直接将自己淡泊名利的心境表达出来,让读者能清晰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漠态度,情感传递直白真切,无需过多揣摩便能理解诗人的内心追求。
3. 分段赏析
首联:“十里湖山翠黛横,两溪寒玉斗琮琤”首联总写山水景色。“十里湖山翠黛横”描绘出绵延十里的湖山像翠色的画眉一样横卧着,展现出湖山的广阔与青翠;“两溪寒玉斗琮琤”将溪水比作寒玉,写出溪水的清澈,“斗琮琤”则形象地表现出两溪流水相击发出的清脆声响,从视觉和听觉上呈现了山水之美。颔联:“路从飞鸟上头过,人在白云高处行”这两句描写山路的高险。“路从飞鸟上头过”极言路之高,仿佛在飞鸟的头顶经过;“人在白云高处行”则写出人行走在白云缭绕的高处,突出了山势的险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展现了登山时的独特体验。颈联:“岩下行田谢康乐,洞中辟谷李先生”颈联引用典故。谢康乐(谢灵运)喜爱山水,常游山玩水;李先生(李白)有隐逸之举。作者提及他们,是借他们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让情感的表达更含蓄且有文化底蕴。尾联:“凭栏不瞰人间世,转觉此心名利轻”尾联直抒胸臆。“凭栏不瞰人间世”写出诗人凭栏远眺时,不看人间的俗世纷争;“转觉此心名利轻”则点明由此产生的感受,觉得追求名利的心思变得淡薄了,清晰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的心境。
上一篇:宋·王十朋《义夫许赠丁香蜡梅》
下一篇:宋·王十朋《送九座讷老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