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shān

朝代:宋作者:张栻浏览量:3
què
wàng
shān
duò
lóu
bàn
kōng
宿
ǎi
wèi
quán
shōu
cāng
rán
lǎo
xiàn
zhuàng
quàn
rén
qiú
yóu

译文

我回首望着庐山,靠在柁楼上,半空中的云霭还未散尽。庐山脚下的五座峰峦犹如五位长者,仿佛在劝人们去游览一番。

逐句剖析

"却望庐山倚柁楼":我回首望着庐山,靠在柁楼上,

# 却望:回头远看。

"半空宿霭未全收":半空中的云霭还未散尽。

# 宿霭:久聚的云气。

"苍然五老独献状":庐山脚下的五座峰峦犹如五位长者,

# 五老:五老峰,庐山东南并列的五个高峰。

"似欲劝人求一游":仿佛在劝人们去游览一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庐山》是宋代张栻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对庐山的深切向往。庐山,作为华夏闻名遐迩的名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彼时,诗人身倚船之柁楼。需知,柁楼乃船上操舵及瞭望之所,并非庐山建筑。在此,张栻极目远眺庐山,入眼处,半空之中宿霭尚未全然消散,给庐山蒙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薄纱。而庐山那五座峰峦,在诗人笔下,仿若五位苍颜老者,神态各异,恰似正以独特姿态向世人“献状”,仿佛殷切地发出邀请,劝诱人们前往庐山畅游,感受其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

张栻(1133~1180),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绵竹(今属四川)人,徙居衡阳(今属湖南)。他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其主要成就在理学方面。二十三岁时,其理学思想已初步形成,并写下《悫斋铭》。绍兴三十一年,拜理学大师胡宏为师,深入学习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他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知先行后、学贵力行、明理居敬。其诗风清新隽永,颇具哲理,时见理趣。主要作品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将五老峰比作五个姿态苍然、向人“献状”的老者,形象地描绘出五老峰的形态,使读者更易在脑海中构建五老峰的画面,强化了对五老峰及庐山景色的印象。象征:庐山在此诗中象征着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是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向往的寄托。通过描绘庐山,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情景交融:诗中前两句描绘庐山及宿霭的景色,后两句融入诗人对五老峰“劝游”的独特感受,将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与自身的赞美向往之情紧密融合,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诗人面对庐山美景时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却望庐山倚柁楼,半空宿霭未全收”,诗人点明自己所处位置是在船的柁楼,回头望向庐山,看到半空的夜雾尚未完全散去,为庐山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给人以神秘之感,吸引读者的兴趣。后两句:“苍然五老独献状,似欲劝人求一游”,诗人将目光聚焦在五老峰上,五老峰在宿霭中呈现出苍然的姿态,仿佛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妙,主动邀请人们前去游览,进一步突出了庐山的吸引力,表达出诗人对庐山的喜爱与向往。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凭借简洁质朴的语言,借由对庐山景致的勾勒与情感的抒发,引领读者踏入充满诗意与遐想的天地。诗中,自然山水的磅礴壮美尽显无遗,与此同时,人文情愫巧妙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令人心生对心灵自由无限向往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曹彦约《望庐山》

下一篇:宋·陈允平《盘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