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虹远饮横江水":一道断虹斜挂在天边,仿佛在远饮横江之水,
"万山紫翠斜阳里":夕阳映照下,万重山峦一片紫翠之色。
"系马短亭西":我将马系在短亭的西边,
"丹枫明酒旗":经霜的枫叶在夕阳映照下,与酒旗相互映衬,格外鲜艳。
"浮生长客路":人生漂泊,长久地客居他乡之路,
"事逐孤鸿去":往事如同孤鸿一般渐渐远去。
"又是月黄昏":又到了黄昏月升之时,
"寒灯人闭门":我在寒灯下独自关上了门。
宋代词人
洪瑹宋人,字叔玙,自号空同词客。有《空同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羁旅词,主题围绕着词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感慨展开。通过对旅途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词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对人生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阕用明丽的黄昏江景(断虹、万山、丹枫)反衬下阕“浮生常客路”的漂泊愁绪,强化孤独之感。化用:“浮生常客路”中“浮生”化用《庄子》“其生若浮”,暗指对仕途奔波的厌倦,赋予词句哲理内涵;“寒灯人闭门”化用唐人马戴《灞上秋居》“寒灯独夜人”诗意,深化了独处幽寂的意境。以景结情:结尾以“月黄昏”“寒灯闭门”的冷寂画面收束,将羁旅愁思融入景物,含蓄抒情,余韵悠长。对比:上阕写词人远眺时看到的景色:断虹横跨江面、夕阳染紫青山、红枫映明酒旗,画面明亮绚烂,此时词人的心情也较为平静舒畅;下阕转而描写夜晚景象:月色昏暗、寒灯孤影、闭门独坐,画面清冷孤寂,词人的情绪也变得压抑无聊。前后通过多重对比,鲜明展现了词人从暂得闲适到陷入羁旅愁思的情感起伏,让孤独感更加强烈,也使词作情感层次更丰富,避免了平铺直叙。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二句,描绘的乃是远处之景。一场骤雨过后,天初放晴,一道残缺的彩虹斜斜地悬于东南方向的长江上空。余晖倾洒,映得山峦江水一片深浅不一的紫翠之色。“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二句,则将视角拉近,书写投宿的情形。短亭,乃是古时修建于官道之侧,供行人途中歇息的简易建筑,通常五里设一短亭,十里置一长亭。“系马短亭西”,清晰表明客舍就在不远处;“丹枫明酒旗”,暗示此处客舍还经营着酒水生意。短短四句,宛如一幅美妙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那色彩的绚丽多姿与盎然诗意。词人仿若手执一支妙笔,精心调和色彩,精心勾勒。于是,画面上依次呈现出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透翠的山峦,还有那青色的酒旗与火红的枫叶。“断虹远饮横江水”中的“饮”字,尽显雕琢之功。况周颐曾言:“词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欲求恰如分际,此中消息,正复难言。”(《蕙风词话》卷一)由此可见,他并非反对精心雕琢,而是不赞同过度的雕琢。倘若雕琢得恰到好处,这种精心打磨还是必不可少的。再看“明”字,青旗、红枫的色彩鲜明夺目,清晰可辨。下阕着重抒发词人客居此地的孤寂之情。换头处“浮生长客路,事逐孤鸿去”二句,道尽词人多年奔波于仕途,却一事无成的惆怅。“浮生”一词,源于《庄子·刻意》中“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词人在此处引用,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事逐孤鸿去”,大概是感慨过往之事难以追寻,逝去的时光再也无法追回,此中感慨极为深沉,故而真挚感人。结尾“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二句,韵味悠长。从时间上看,上阕描绘的是夕阳西下、山峦仍染紫色的傍晚;此处提及“月黄昏”,已是暮色深沉。而且,词人在“又”字上做文章,表明自己漂泊在外,已然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尝尽了人间的千般愁苦。夜幕降临,词人唯有点上寒灯,关上房门,独自静坐。唐代马戴《灞上秋居》中有诗句“寒灯独夜人”,意境与词境略有相似,但词中换用“人闭门”三字,营造出一种“有我之境”。这与李重元《忆王孙·春景》中“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的结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4. 作品点评
《菩萨蛮》此词上阕主写景致,下阕偏重抒情,遵循了常见小令的章法结构。然而细察之,前后描写存在巧妙呼应:起首描绘词人极目断虹俯饮江水,夕阳斜挂群峰的景致时,心绪相对恬淡安然;而结句刻画闭门独坐,仅与孤灯相伴的画面,自然流露出抑郁烦闷的心境。由此可见,统观全篇,词人的情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空流转有所演变,迥异于平铺直叙的浅白之作。
上一篇:宋·李觏《读长恨辞》
下一篇:宋·曹勋《扇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