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如天夜雨淫":到蜀地的道路比上青天还难,何况是在夜间,又不断地下起了雨呢,
# 淫:多。,蜀道:通往四川的道路。
"乱铃声里倍沾襟":值此时刻,唐玄宗想起了杨贵妃,眼泪就伴着铃声不断地流下来了。
# 沾襟:指唐玄宗十分悲痛,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
"当时更有军中死":那时军中死去的并非贵妃一人,死了那么多人,
"自是君王不动心":君王却丝毫也没有怜惜他们,更没有为他们而难受过。
北宋思想家、文学家
李觏(1009~1059),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因创建盱江书院,世称盱江先生。皇祐元年,范仲淹荐为试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李觏为“李直讲”。嘉祐三年,除通州海门县主簿、太学说书。嘉祐四年,权同管勾太学。李觏以文章知名,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他亦擅诗,力求意奇语新。代表作品有《忆钱塘江》《读长恨辞》《璧月》《秋晚悲怀》等。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诗歌通过对唐玄宗逃亡情景的概括,以对比手法批判其沉溺女色、贻误国事,表达了对阵亡将士的同情,立意新颖,格调高远。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将唐玄宗为杨贵妃之死“倍沾襟”的痛心,与对“军中死”将士的“不动心”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对宠妃之逝的悲痛欲绝,另一边是对战死士卒的冷漠无视,深刻揭露唐玄宗重个人私情、轻家国大义的昏聩本质,突出诗歌批判帝王昏庸的主旨,让讽刺意味更加强烈。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高度概括《长恨歌》中的情节片段,描绘出唐玄宗逃亡蜀地时的艰难场景。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险峻路途上,连绵夜雨下个不停,风雨中阵阵铃声入耳,引得唐玄宗悲痛落泪,还曾作《雨霖铃曲》寄托心中遗恨。这些描写不仅再现了历史画面,也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奠定情感基调。后两句“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以警策之语展开议论,采用春秋笔法,暗藏褒贬。诗人的情感倾向并非聚焦于杨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的悲剧,在他看来,一妃之死本不足为奇,无需过多悲悯。真正令人痛心的,是那些在安史之乱中“尸骸遍野”“骨暴沙砾”的阵亡将士,他们的亡魂又该归向何处?然而,唐玄宗对此却无动于衷,他满心在意、为之“倍沾襟”的唯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诗句深刻揭露了唐玄宗在国难当头之际,置六军生死、国家兴亡于不顾,只念个人儿女情长的昏聩本质。诗人虽未直言批判,却以含蓄委婉的笔触,让这种讽刺意味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4. 作品点评
众多唐人以杨玉环之死为题材写诗,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声名最为卓著,从题目中的“恨”字便能感知白乐天创作时的心境。李商隐的《马嵬》亦颇具影响力,诗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将批判锋芒直接指向李隆基,讽刺意味十足。郑畋在《马嵬坡》中以“景阳宫井又何人”,将陈后主与张丽华和李隆基与杨玉环相比,暗含讥讽之意。杜甫的“中自诛褒妲”、刘禹锡的“天子舍妖姬”等诗句,则流露出“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念。相较之下,李觏的这首绝句另辟蹊径,在立意上不仅新颖,且境界更高,超越了此前相关题材的诗作。
上一篇:宋·丘崈《夜合花》
下一篇:宋·洪瑹《菩萨蛮·宿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