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透水波明":春水清澈透明见底,
# 透:春水清澈见底。
"寒峭花枝瘦":花含苞欲放,枝条嫩展,
# 瘦:早春花枝嫩条、含苞欲放的倩姿。
"极目烟中百尺楼":意中人在百尺楼尽目远望,
# 百尺楼:意中人所居的闺楼。,烟中:烟雾缭绕之中。,极目:尽目远望。
"人在楼中否":不知道人在不在楼中。
"四和袅金凫":四和香袅袅升起,
# 金凫:指鸭子形的铜香炉。,四和:一种香名,叫四和香。
"双陆思纤手":让人不禁思念起那双纤细的手在玩双陆时的情景。
# 双陆:古代一种博戏的名称,相传是三国时曹植所制。最初只有两只毂子,到了唐末。加到六只,叫做叶子戏。在中国已经失传。流传到日本后,称飞双陆,现尚存。
"拟倩东风浣此情":想要请东风洗去这满怀的深情,
# 浣:洗涤,此指消除的意思。,倩:请。,拟:假如。
"情更浓于酒":却发现这份情比酒还要浓烈。
秦观之子。
秦湛,生卒年不详,字处度,号济川,行名大七(一作祖七),高邮(今属江苏)人,秦观之子。官宣教郎。绍兴二年(1132)添差通判常州。四年(1134)致仕。少好学,善画山水。词存《卜算子》一首,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四。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描绘了春日里,闺妇看到水波明亮、花枝因春寒而显得清瘦,极目望向烟霭中的百尺高楼,心中猜测思念之人是否在楼中的情景。下阕写闺中熏香袅袅,玩双陆时想起对方的纤手,想要借助东风来浣洗这份情思,却发觉相思之情比酒还要浓烈。表达了闺妇对远方之人深深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比喻:“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一句中,词人将“情”比作“酒”,用“浓于酒”来形容愁情之深,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词人无法排遣的浓烈情思。触景生情:词人由"春透水波明"的澄明春水、"寒峭花枝瘦"的清瘦花枝触发情感。明丽春景中着一"寒峭",既写春寒料峭的时令特点,又暗寓内心冷寂。春水的"明"与花枝的"瘦"形成视觉对照,以景的清寒衬情的孤凉,为全词奠定凄清基调,隐含对远方之人的思念,景中含情,情因景生。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词人以对仗工整的联句,巧妙点染时节、勾勒环境。“春透水波明”一句,借水写春,将春水盈盈、波光粼粼的澄澈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透”字,道尽春意浓郁。“寒峭花枝瘦”则描摹出春寒未散时的独特景致,花苞未绽、花枝轻颤,以“瘦”字形容含苞待放之态,精准传神。春水荡漾令人心胸开阔,春寒中的花枝又透着坚韧风骨,字里行间皆流露峭拔气韵。若说首句运用比兴之法,“花枝瘦”三字便不只是单纯写景,更是触景生情,悄然勾起词人对眷恋之人的深切思念。由此引出三、四两句,意境变得缥缈迷离。或许在词人眼中,那纤细的花枝已然化作恋人的身影,他不自觉极目远眺,望向天涯尽头那座高耸入云的楼阁。“天涯”言路途遥远,“百尺”状楼阁高耸,简洁直白的四字,却营造出虚幻朦胧的意境。“人在楼中否”一句,点明所思之人,从语气便能感知,二人久未谋面、音信隔绝,这句喃喃自语,饱含着绵长深情与无尽牵挂。下阕紧承上文,追忆往昔楼中欢聚的温馨场景。“四和”乃四合香之名,“金凫”指鸭形铜香炉,“双陆”则是源自三国的古老博戏。词人忆起旧日时光,四合香的袅袅青烟从金鸭香炉中缓缓升腾,他与意中人相对而坐,玩着双陆游戏,女子抚弄棋子的纤纤玉手,成了他记忆中最鲜明的印记。昔日甜蜜点滴与女子的绰约风姿,词人未作刻意铺陈,而是在情感流淌间自然道出,更显真挚动人。结尾两句聚焦于怀人愁绪,浓墨重彩地抒发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又与开篇形成呼应。“东风”即春风,与上阕春水、春寒之景相呼应。原来词人本想借赏春消解愁绪,初见春光时心情稍缓,却因花思人,陷入更深的离愁别绪之中。“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一句,将景语化为情语,构思奇巧,深刻揭示出词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水洗衣常见,以风洗愁却别出心裁;更妙的是,愁情非但未减,反而比美酒更醇厚浓烈,层层设喻,将复杂心绪展现得精妙绝伦。
4. 作品点评
从花间词至宋初,小词多偏柔媚香艳之风;即便到秦观笔下,仍未完全褪去绮靡凄婉的格调。而秦湛并未沿袭花间路径,反而从风格峭健的黄山谷处承袭气脉。这一现象表明,宋词发展至其所处时代,已发生显著变化。此词虽仍属婉约范畴,却已注入刚健峭拔的元素,展现出不同于传统婉约词的独特风貌。
# 山谷小词“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极为学者所称常。秦湛尝有小词云“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盖法山谷也。
宋著名文学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雪浪斋日记》
# 怀人之作,自饶清微淡远之致,自是俊才,可药纤浓恶俗之病。
清学者黄苏《蓼园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