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shén
·
·
guǐ
hài
chén
shū
huì
shǎng
xīn
tíng

朝代:宋作者:张舜民浏览量:3
cháo
wén
jiù
jiāng
shān
shuǐ
tiān
píng
lán
qiān
xié
yáng
chù
rèn
cháng
ān
gèng
qín
huái
wén
jiù
qiū
bàn
jiāng
lán
zhēng
jiào
pān
bìn
shēng
bān
liǎn
fāng
yán
yāo
xián
shuō
yīn
yuán
dài
luán
jiāo
cháng
duàn
chóng
bié
shì
nián

译文

曾经经历七个朝代兴衰的文物古迹,依然点缀着这片古老的江山。江水浩渺,水天相接。我满心忧愁,还是不要倚靠着栏杆远望了。千古以来,夕阳斜照,而如今我身在江南,却无处去打听国事。隔着秦淮河,又听到了往昔熟悉的乐曲声。秋天已经过去一半,夜晚也即将结束。怎么能让潘岳那样的忧愁不使双鬓生出白发。脸上已失去笑容。手指轻轻抹动琴弦。一定要记住那琵琶声,诉说的过往因缘。可等到像用鸾胶续弦那样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机会时,我的心恐怕早已破碎不堪了。到那时,再与友人分别,又会是何年何月。

逐句剖析

"七朝文物旧江山":曾经经历七个朝代兴衰的文物古迹,依然点缀着这片古老的江山。

# 七朝: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此处说“七朝”系指包括南唐在内的七个朝代。

"水如天":江水浩渺,水天相接。

"莫凭栏":我满心忧愁,还是不要倚靠着栏杆远望了。

"千古斜阳":千古以来,夕阳斜照,

"无处认长安":而如今我身在江南,却无处去打听国事。

# 认:一作问。

"更隔秦淮闻旧曲":隔着秦淮河,又听到了往昔熟悉的乐曲声。

# 旧曲:南朝后主陈叔宝所制《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

"秋已半":秋天已经过去一半,

"夜将阑":夜晚也即将结束。

"争教潘鬓不生斑":怎么能让潘岳那样的忧愁不使双鬓生出白发。

# 潘鬓:晋人潘岳富文才,美仪容,三十岁开始有白发,后世即以“潘鬓”指中年鬓发斑白。

"敛芳颜":脸上已失去笑容。

"抹么弦":手指轻轻抹动琴弦。

# 么弦:指弹琵琶的第四弦。,抹:弹琵琶的一种手法。

"须记琵琶":一定要记住那琵琶声,

"子细说因缘":诉说的过往因缘。

# 因缘:佛家语,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及造成这种结果的条件。因此相契谓之有缘,相乖谓之无缘。,子细:即仔细。

"待得鸾胶肠已断":可等到像用鸾胶续弦那样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机会时,我的心恐怕早已破碎不堪了。

# 鸾胶:相传海上有凤麟州,州上的仙人能用凤喙麟角所煎成的膏胶结断弦,人们称这种膏为续弦胶或鸾胶。据《海内十洲记.凤麟洲》载,西海中有凤麟洲,多仙家,煮凤喙麟角合煎作膏,能续弓弩已断之弦,名续弦胶,亦称“鸾胶”。

"重别日":到那时,再与友人分别,

"是何年":又会是何年何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神子·癸亥陈和叔会于赏心亭》是北宋词人张舜民的一首词。词人被贬南行途中,与友人在金陵赏心亭相聚时创作了这首词。词的上片,作者登上赏心亭,凭高望远,自然引发了对往昔历史的追溯,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下片则转入对过去岁月的回想,作者不禁感慨时光匆匆,对未来的日子也充满了喟叹。整首词追忆往事,倾吐身世之感,内容充实而丰盈。词中饱含着对往昔的追念、对现实的哀伤,以及深沉的人世沧桑之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画家

张舜民(1044?~?),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治平进士,官襄乐令。因作诗嘲讽边事,被贬为监郴州酒税。元祐初,以司马光荐,任监察御史,累擢吏部侍郎。崇宁初,坐元祐党,谪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复集贤殿修撰。其慷慨喜论事,以刚直敢言称。张舜民的诗多表现出对国事民生的关切,如《打麦》描绘了农民劳作辛苦。其慷慨喜论事,善为文,南宋初晁公武谓“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代表作品有《画墁集》《孤愤吟》。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江神子》创作于元丰六年(也就是癸亥年,1083年)。当时张舜民写过一首灵武诗,里面有“雪白骨似沙沙似”这样的句子,因此获罪,被贬去监管郴州的酒税。这首词是他在被贬往南方的途中,经过金陵登上赏心亭时所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饱含怀古伤今之情的词。词人在对历史兴亡的追思中暗含着对现实际遇的深切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郁的人世沧桑之感与世事变迁之思。

2. 写作手法

化用:“更隔秦淮”化用杜牧《泊秦淮》诗意,“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词人听到水上传来音乐声,感慨万千。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便写登临赏心亭时,词人遥想往昔,追怀历史,满心皆是忧国之情。“七朝”三句,描绘出词人登上赏心亭,眼前山河依旧静静矗立,往昔的那些珍贵文物却已消逝不见。七朝在此处或兴或盛、最终覆灭的历史,像画卷般在眼前铺展。宋朝灭掉南唐实现统一,可北宋后期国势却逐渐衰微。前车之鉴近在眼前,意义尤为深刻,这让词人的内心忧虑不已。尽管眼前江水浩渺无垠,水天融为一体,这般壮阔之景本应引人入胜,但词人却实在不忍凭栏远眺,心中怀古伤今的复杂情感,都凝聚在了这个“莫”字里。“千古”这两句,写斜阳映照下,那不仅仅是单纯的景色描绘,还蕴含着对兴亡变幻的感怀。“千古”二字,更增添了几分历经沧桑的意味。词人用“长安”来指代“汴京”,一个“无处问”,将自身身在江南、心系京阙,却又因获罪被贬、无法过问国事的无奈与悲哀倾诉而出。“更隔秦淮”化用了杜牧《泊秦淮》的诗意,将笔触从写情转向写景,以景寄情。与友人盘桓直至深夜,秦淮河上的月亮格外皎洁,清冷的光辉照得人难以入眠。听到水上传来的声声乐曲,更让词人感慨万千。开篇以“更”字领起,强调前文提到的斜阳、江山已足令人伤怀,再添上这月夜、旧曲,又怎是一个“愁”字能道尽。下片,词人陷入对往事的追忆,为未来叹息。国事本就难以过问,而自己的命运多舛,仕途坎坷。曾经意气风发,如今却已双鬓斑白,笑容也从脸上消失不见。回忆起当年琵琶弹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仿佛在诉说自己仕途顺畅的美好过往,那是何等的惬意悠然;而如今自己正谪居贬途,又是何等的凄惨悲凉。至此,词人的失望已然达到了极点。然而,即便失望,他也没有绝望。最后三句,词人表达出期待有朝一日能被朝廷重新任用,重回京师,让仕途如断弦再次续上。但这样的希望其实十分渺茫,词人内心也明白,所以发出长叹“重别日,是何年”。这里不说重逢,而直接提及重别,其中蕴含的情感更为深沉,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上片借景收束全词,下片以情作结,字里行间满是怀古伤今之思,处处蕴含着人世沧桑的慨叹。整首词回首往昔岁月,倾吐个人身世之感,内涵丰富,感情含蓄而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上以景结,下以情结,写法错落有致。抒怀古之情,寓伤今之慨,多从景色描摹反映。而追溯往事,寄慨身世,则托诸琵琶弦音。婉曲蕴藉,情意深厚。

近现代学者王明孝《唐宋词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下一篇:宋·秦湛《卜算子·春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