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í
èr
shǒu
èr
shí
èr
shí

朝代:宋作者:释祖先浏览量:3
西
lái
shì
jīn
rén
màn
liáng
tiān
zhēng
làng
yuè
guì
wén
xiāng
西
lái
shì
jīn
rén
màn
liáng
rén
pín
zhì
duǎn
shòu
máo
cháng
tiān
huò
qíng
huò
bái
yún
zhà
juǎn
zhà
shū
xíng
jiǎo
hàn
bēn
nán
zǒu
běi
xìn
xìn
lǎo
sāo
yóu
liáng
wèi
yǒu

译文

达摩祖师从西方天竺来到东土传法这件事,如今的人只能徒劳地去揣测衡量。就像天河本应平静却无端掀起波澜,那月宫中的桂树也闻不到它应有的香气。达摩祖师从西方天竺来到东土传法这件事,如今的人只能徒劳地去揣测衡量。人在贫穷时往往智谋短浅,马在瘦弱时毛发就显得长。天气时而晴朗时而下雨,白云忽然卷曲忽然舒展。云游四方的行脚僧人南奔北走,看似相信佛法又似心存疑虑,当年来自西方的达摩祖师游历梁魏等地传法,其事迹和佛法真意也似有似无,难以捉摸。

逐句剖析

"达磨西来事":达摩祖师从西方天竺来到东土传法这件事,

"今人谩度量":如今的人只能徒劳地去揣测衡量。

"天河争起浪":就像天河本应平静却无端掀起波澜,

"月桂不闻香":那月宫中的桂树也闻不到它应有的香气。

"达磨西来事":达摩祖师从西方天竺来到东土传法这件事,

"今人谩度量":如今的人只能徒劳地去揣测衡量。

"人贫智短":人在贫穷时往往智谋短浅,

"马瘦毛长":马在瘦弱时毛发就显得长。

"天气或晴或雨":天气时而晴朗时而下雨,

"白云乍卷乍舒":白云忽然卷曲忽然舒展。

"行脚汉奔南走北似信不信":云游四方的行脚僧人南奔北走,看似相信佛法又似心存疑虑,

"老臊胡游梁历魏似有似无":当年来自西方的达摩祖师游历梁魏等地传法,其事迹和佛法真意也似有似无,难以捉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偈颂四十二首(其二十、其二十一)》是宋代释祖先创作的一首偈颂。这首偈颂围绕对达摩祖师西来意义的思考展开,诗中反复咏叹,表明后人对达摩西来所蕴含佛法奥义难以准确揣度。运用意象,营造出空灵、难以捉摸的禅意氛围。同时借生活现象揭示世态,融入自然景象,将自然之变与禅理相融合。全诗通过对自然、生活场景的描述,传达出对佛法、人生的感悟,启发后人对佛法与人生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释祖先(1136-1211),号破庵,广安新明(今四川广安)人,俗姓王。幼丧父母,早年出家。他遍参诸方名师,历谒沩山行、虎丘瞎堂远等禅师。后归蜀又出峡,曾住持卧龙、荐福、灵岩等多座寺院,六坐道场,皆受王公巨卿礼请。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著有《破庵祖先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达磨西来事,今人谩度量。天河争起浪,月桂不闻香”,开篇“达磨西来事,今人谩度量”点明主旨,强调达摩祖师西来所蕴含的佛法真意,在当下人们难以准确揣测衡量,流露出对佛法奥义高深、后人难悟的喟叹。“天河争起浪,月桂不闻香”运用意象营造神秘空灵氛围。天河本应平静,却“争起浪”,打破常规认知;月桂本应飘香,却“不闻香”,产生意外之感。以这种反常景象,象征佛法奥义的难以捉摸,暗示人们对达摩西来意义的理解如同面对这奇异景象,充满困惑与未知。“达磨西来事,今人谩度量。人贫智短,马瘦毛长”,再次重复“达磨西来事,今人谩度量”,加深对佛法难悟这一主题的强调。“人贫智短,马瘦毛长”引入生活俗语,从世俗生活角度类比。人在贫困时往往思路受限、智慧难展,马在瘦弱时毛发显得更长,形象展现出外在条件对事物表象的影响。借由此,暗喻人们在探究达摩西来佛法真意时,如同受困于贫困、瘦弱的处境,因自身局限难以洞察真谛,揭示出人性与生活现实对领悟高深佛法的阻碍。“天气或晴或雨,白云乍卷乍舒。行脚汉奔南走北似信不信,老臊胡游梁历魏似有似无”,“天气或晴或雨,白云乍卷乍舒”描绘自然景象的无常变化,天气阴晴不定,白云形态随时改变,象征世间万物皆在变化流转,体现禅宗所讲的无常观。“行脚汉奔南走北似信不信”刻画四处云游参禅的僧人,他们奔走南北,看似对佛法有追求,却又似信非信,反映出参禅者在求法过程中的迷茫与摇摆。“老臊胡游梁历魏似有似无”用略带诙谐的表述,指代达摩祖师游历各地传法的事迹,“似有似无”进一步强化达摩西来意义的缥缈难寻,仿佛其事迹与佛法真谛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难以确切把握,将对佛法的思索推向更深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徐玑《秋行》

下一篇:宋·李覯《乌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