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戛秋蝉响似筝":秋天的蝉声叫得就像古筝洪亮的音响,
# 似:像。,响:响声。
"听蝉闲傍柳边行":我听着蝉声悠闲地在杨柳边行走着。
# 闲:悠闲。
"小溪清水平如镜":小溪里的溪水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
# 如:像。,平:平静。
"一叶飞来细浪生":忽然刮起一阵风,吹来的叶子落在小溪里,在溪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徐玑(1162~1214),南宋诗人。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晋江(今属福建)人。历官建安主簿、永州司理、龙溪丞、武当令,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徐玑诗学晚唐,宗贾岛、姚合,追求词藻工丽,与徐照、翁卷、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亦工书法。著有《泉山集》《二薇亭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行》是宋代诗人徐玑创作的七言绝句,也属于出游诗。诗人通过对秋蝉、碧柳、清溪、木叶等景物的细腻刻画,生动展现浓郁秋兴,抒发了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与赞赏,字里行间流露出投身自然的恬静悠然、闲静安适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戛戛秋蝉响似筝”将秋蝉的鸣叫声比作古筝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鸣的悦耳动听,也表现出诗人对这种声音的喜爱。“小溪清水平如镜”把小溪的水比作镜子,突出了溪水的清澈平静,给人以直观的画面感。反衬:以动衬静,整首诗以动为主,通过鸣蝉、飞叶等动景增加动感,衬托出环境的静谧,达到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二是以人物外在的“动”(听蝉、赏溪、观叶)衬托内在的“静”(闲适宁静的心境),人物的活动与内心的平静相互映衬。对比:“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平如镜”的溪水是静态的,代表着一种平静的状态;“一叶飞来浪细生”则是动态的,一片树叶落下打破了溪水的平静,产生细微的波浪。通过这种动静对比,更鲜明地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同时也让画面富有变化和生机。
3. 分段赏析
诗歌前两句聚焦“傍柳听蝉”的闲适场景。清秋时节,诗人乘兴出游,漫步于柳荫之下,悠然倾听蝉鸣。那阵阵“戛戛”之声,在诗人耳中化作古筝雅韵,寻常的秋蝉长鸣也因此充满诗意。诗人凝神细听、兴致盎然,这份对自然之音的沉醉,实则源于他追求野逸之趣的闲适心境,借听蝉的闲游之举,尽显其宁静安恬的内心世界。后两句“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描绘叶落清溪的瞬间。诗人在聆听蝉鸣后,将目光投向周遭景致,敏锐捕捉到树叶飘落溪面、涟漪轻泛的画面。澄澈如镜的溪水,偶然飘落的树叶,瞬间打破平静,泛起细微波纹,这诗意的场景,不仅呼应前文野逸之趣的追求,更暗喻诗人内心因自然之美泛起的微妙涟漪。这两句诗除了极具诗情画意,更蕴含深刻哲理。从自然意象中可领悟:其一,溪水因落叶飘落而打破平静,揭示世间万物皆处于永恒变化中,且变化皆有因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需通过内因起作用;其二,溪水的动静转换,体现静与动的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唯有在动态中,事物才能发展演进,若溪水停滞不流,便会失去清澈灵动,沦为腐臭死水。这一哲理,不仅适用于自然现象,也启迪人们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与世界。
4. 作品点评
这首作品音韵流转自然,文字构建的意境空间极具沉浸感。读者在品鉴过程中仿佛置身诗境,通过意象的层叠与情感的流动,得以感知其独特的美学意蕴与审美价值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