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林空林木":乡间的树林如今空荡,
"不见古人居":不见古人的居所。
"犹寻古人迹":仍在追寻古人的踪迹,
"更与古人疏":却与他们的时代愈发疏离。
"昔为贤豪里":这里曾是贤士豪杰的居所,
"今作魑魅墟":如今却成了魑魅魍魉的废墟。
"湖边夜秋月":秋夜湖边的月光,
"光彩波上余":余晖在波浪上轻轻荡漾。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1. 分段赏析
“乡林空林木,不见古人居”: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顾亭林的现状。“空”字既写实(林木稀疏)又写意(荒芜寂寥),“不见”二字直抒胸臆,将诗人寻觅古人居所无果的怅惘之情表露无遗,为全诗奠定了物是人非的怀古基调。“犹寻古人迹,更与古人疏”:承接上文,“犹寻”体现诗人对往昔的眷恋与执着,“更与古人疏”则通过递进句式强化时空疏离感,以质朴语言道尽历史沧桑,仿佛能听见诗人在空林中追寻时发出的叹息。“昔为贤豪里,今作魑魅墟”:运用强烈对比,“昔”与“今”形成时间跨度,“贤豪里”与“魑魅墟”构成盛衰反差。诗人以冷峻笔触揭示历史变迁的残酷,“魑魅”一词更暗含对现实的隐晦批判,使怀古之情染上深沉的历史厚重感。“湖边夜秋月,光彩波上余”:以景结情,夜月洒下清冷光辉,波光粼粼的湖面映照着历史余韵。“余”字意味深长,既是实景描写(月光残留),又象征着诗人对消逝文明的追思,在静谧中营造出幽远深邃的意境,让怀古之情在湖光月色中袅袅回荡。
上一篇:宋·许尚《华亭百咏·顾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