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luò
yáng
míng
yuán
hòu

朝代:宋作者:李格非浏览量:3
luò
yáng
chù
tiān
xià
zhī
zhōng
xié
xiáo
miǎn
zhī
dāng
qín
lǒng
zhī
jīn
hóu
ér
zhào
wèi
zhī
zǒu
gài
fāng
zhēng
zhī
tiān
xià
dāng
shì
yǒu
shì
luò
yáng
xiān
shòu
bīng
cháng
yuē
:“
:“
luò
yáng
zhī
shèng
shuāi
tiān
xià
zhì
luàn
zhī
hòu
。”
。”
fāng
táng
zhēn
guān
kāi
yuán
zhī
jiān
gōng
qīng
guì
kāi
guǎn
liè
dōng
zhě
hào
qiān
yǒu
luàn
zhī
chí
táng
zhú
shù
bīng
chē
róu
jiàn
fèi
ér
wéi
qiū
gāo
tíng
xiè
yān
huǒ
fén
liáo
huà
ér
wéi
huī
jìn
táng
miè
ér
gòng
wáng
chù
cháng
yuē
:“
:“
yuán
zhī
fèi
xīng
luò
yáng
shèng
shuāi
zhī
hòu
。”
。”
qiě
tiān
xià
zhī
zhì
luàn
hòu
luò
yáng
zhī
shèng
shuāi
ér
zhī
luò
yáng
zhī
shèng
shuāi
hòu
yuán
zhī
fèi
xīng
ér
míng
yuán
zhī
zuò
rán
zāi
gōng
qīng
fāng
jìn
cháo
fàng
zhī
wéi
ér
wàng
tiān
xià
zhī
zhì
tuì
退
xiǎng
táng
zhī
shì

译文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逐句剖析

"洛阳处天下之中":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

"挟崤渑之阻":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

# 渑: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崤: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挟:拥有。

"当秦陇之襟喉":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

# 襟喉:比喻地势险要。,陇: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秦:今陕西一带。

"而赵魏之走集":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

# 走集:形容交通要冲。,魏:战国时国名,这里指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一带。,赵:战国时国名,这里指今山西、陕西、河北一带。

"盖四方必争之地也":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

"天下当无事则已":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

"有事":一旦有战事,

"则洛阳先受兵":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

# 受兵:遭战争之苦。

"予故尝曰":为此我曾说过:“

"洛阳之盛衰":洛阳的兴盛和衰败,

"天下治乱之候也":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方唐贞观、":正当唐太宗贞观、

# 贞观:唐太宗年号,是唐代兴盛的时期。

"开元之间":唐玄宗开元盛世时,

# 开元:唐玄宗年号,是唐代兴盛的时期。

"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

# 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

"号千有余邸":号称有一千多家。

"及其乱离":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

"继以五季之酷":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

# 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其池塘竹树":那些池塘、竹林、树木,

"兵车蹂践":被兵车践踏,

# 蹂:蹂躏,践踏。

"废而为丘墟":变成一片废墟。

"高亭大榭":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

# 榭:高台上的敞屋。

"烟火焚燎":被战火焚烧,

"化而为灰烬":化成灰烬,

"与唐俱灭而共亡":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

"无余处矣":没有留下一处。

"予故尝曰":我因此曾说:“

"园圃之废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

"洛阳盛衰之候也":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 候:征兆。

"且天下之治乱":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

"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

# 候:征兆。

"洛阳之盛衰":洛阳的兴衰,

"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

# 园圃:间或畜有鸟兽的皇家花园。

"则《名园记》之作":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

"予岂徒然哉":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 徒然:白白地。

"呜呼":唉!

"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

# 放:放纵。,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

# 自为:随心所欲,任意而为。

"而忘天下之治忽":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

# 治忽:治世和乱世。

"欲退享此乐":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

"得乎":能办得到吗?

# 得乎:还能够吗?

"唐之末路是已":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 已:一作矣。,末路:穷途末路,喻没落衰亡的境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书洛阳名园记后》是北宋文学家李格非所著的一篇论说散文。文章以“洛阳盛衰系天下治乱”为核心论点,层层递进展开论证:先从洛阳的地理险要切入——地处中原,凭借崤山、渑池之险,为连接秦、陇、赵、魏的交通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故其兴衰堪称天下治乱的风向标;继而以唐代贞观、开元年间高官贵族修建千余处公卿名园的史实为据,提出“园圃兴废乃洛阳盛衰之标志”的论断;最终将逻辑链条延伸至“洛阳盛衰即天下治乱之标志”的深层结论。全文以严密的逻辑推理见长,先论地理之要,次述园林之变,终及天下之治乱,环环相扣。同时运用大段排比与复叠句式,如“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使文势如江河奔涌,兼具论辩的雄辩力与行文的节奏感,堪称北宋政论散文中“以史证理、以文载道”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李格非(1047?~1107?),北宋文学家。字文叔,词人李清照之父,齐州章丘(今山东)人。熙宁进士,历任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等。建中靖国元年,罢职,入元祐党籍。李格非幼时聪敏,专攻经学。其文章被苏轼赏识,他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苏门后四学士”。其工词章,论文主“诚”,文章精炼有笔力。著有《洛阳名园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格非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撰写《洛阳名园记》,记载亲身游历的19处园林,这些园林多依托唐代废园基址而建。文中对园林布局、山池花木、建筑景观等作了具体描绘。此篇为《洛阳名园记》书后跋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先论洛阳与国家之间的兴衰关系,进而论及园圃与洛阳之间的兴衰关系,然后揭出写作目的,表达了对公卿大夫的告诫。

2. 写作手法

排比:如“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以三个并列短句铺陈洛阳地理优势,句式整齐,节奏铿锵,使“洛阳重要性”的论述更具冲击力。反复:通过“盛衰—治乱”“兴废—盛衰”等概念的反复呼应(如“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形成语义上的回环递进,既强化论点记忆点,又让文势如江河奔涌,兼具论辩的雄辩力与文学的韵律美。借古讽今:以唐代“公卿名园”的盛极而衰影射北宋朝廷的腐败奢靡,用“唐之末路是矣”的警示,将历史教训直接映射到当朝统治危机中,形成“借唐讽宋”的隐喻脉络。这种写法既避免直谏的风险,又让批判意图更具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文章一开头就从洛阳的地理位置说起,点明它地处天下中心,背靠崤山、渑池的险要地势,是连接秦、陇、赵、魏等地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通过分析地理位置,强调洛阳的繁荣或衰败不只是一座城市的事,而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或动荡,从而提出“洛阳的兴衰与天下局势紧密相连”这一核心观点。这种从地理角度切入的论证方式,把城市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为后文的论述做好了铺垫,体现出作者论证的巧妙构思。接下来,作者以唐朝贞观、开元年间的历史为例,指出当时洛阳城里高官贵族修建了上千座豪华园林。作者认为,园林的兴废正是洛阳兴衰的重要标志,通过讲述唐代园林从兴盛到荒废的过程,证明了“园林繁荣时洛阳也繁荣,园林荒废时洛阳就衰败”的规律。这样一来,文章的论证就从地理层面深入到历史层面,形成了“地理位置重要—历史发展变化—园林兴衰更迭”的完整论证思路,让核心观点更有说服力。文章先讲洛阳的地理重要性,再分析唐代园林的历史变迁,最后得出“洛阳的兴衰是天下局势的缩影”的结论,采用三段论的方式层层推进,逻辑十分严密。文中还运用了排比句,比如“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以及重复强调的修辞手法,让文章读起来气势十足,节奏鲜明。这种把道理融入文章的写作手法,既让文章观点深刻,又富有文学感染力,是北宋政论文中“历史与道理相结合”的作品。

4. 作品点评

《书洛阳名园记后》作为《洛阳名园记》后记,突破一般后记仅述写作缘由的局限,以“洛阳园林兴废系国家治乱”为核心,论证洛阳盛衰是天下治乱标志。作者借唐讽宋,以唐代公卿名园兴废史实证言,警示北宋朝廷腐败,字里行间流露对国势衰微的深刻忧虑。此论与北朝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借寺庙兴废寄寓兴亡之思异曲同工,皆赋予洛阳象征国运的历史内涵。文章从洛阳地理险要切入,层层推论至园圃与国家兴衰关联,结构由大及小,逻辑严密,兼用排比复叠,文势畅达,语言省净,结尾警拔,堪称以小见大的政论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裔夷以势役祝融回禄尽取以去矣。予得李格非文叔《洛阳名园记》,读之至流涕。文叔出东坡之门,其文亦可观。如论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其知言哉!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四

# 名园特游观之末,今张大其事,恢广其意,谓园囿之兴废,乃洛阳盛衰之候;洛阳之盛衰,乃天下治乱之候,是至小之物关系至大,有学有识,方能为此文。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六

# 大儒眼中,固无细事;大儒胸中,固无小计;大儒手中,固无琐笔。定当如此。

明金圣叹《金圣叹批才子古文》

# 名园特游观之末,今张大其事,恢广其意,谓园囿之兴废,乃洛阳盛衰之候,洛阳之盛衰乃天下治乱之候,是至小之物,关系至大。有学有识,方有此文。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普《孟子·仁者人也》

下一篇:宋·柳永《如鱼水·二之一·仙吕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