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处天下之中":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
"挟崤渑之阻":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
# 渑: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崤: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挟:拥有。
"当秦陇之襟喉":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
# 襟喉:比喻地势险要。,陇: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秦:今陕西一带。
"而赵魏之走集":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
# 走集:形容交通要冲。,魏:战国时国名,这里指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一带。,赵:战国时国名,这里指今山西、陕西、河北一带。
"盖四方必争之地也":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
"天下当无事则已":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
"有事":一旦有战事,
"则洛阳先受兵":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
# 受兵:遭战争之苦。
"予故尝曰":为此我曾说过:“
"洛阳之盛衰":洛阳的兴盛和衰败,
"天下治乱之候也":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方唐贞观、":正当唐太宗贞观、
# 贞观:唐太宗年号,是唐代兴盛的时期。
"开元之间":唐玄宗开元盛世时,
# 开元:唐玄宗年号,是唐代兴盛的时期。
"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
# 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
"号千有余邸":号称有一千多家。
"及其乱离":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
"继以五季之酷":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
# 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其池塘竹树":那些池塘、竹林、树木,
"兵车蹂践":被兵车践踏,
# 蹂:蹂躏,践踏。
"废而为丘墟":变成一片废墟。
"高亭大榭":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
# 榭:高台上的敞屋。
"烟火焚燎":被战火焚烧,
"化而为灰烬":化成灰烬,
"与唐俱灭而共亡":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
"无余处矣":没有留下一处。
"予故尝曰":我因此曾说:“
"园圃之废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
"洛阳盛衰之候也":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 候:征兆。
"且天下之治乱":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
"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
# 候:征兆。
"洛阳之盛衰":洛阳的兴衰,
"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
# 园圃:间或畜有鸟兽的皇家花园。
"则《名园记》之作":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
"予岂徒然哉":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 徒然:白白地。
"呜呼":唉!
"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
# 放:放纵。,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
# 自为:随心所欲,任意而为。
"而忘天下之治忽":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
# 治忽:治世和乱世。
"欲退享此乐":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
"得乎":能办得到吗?
# 得乎:还能够吗?
"唐之末路是已":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 已:一作矣。,末路:穷途末路,喻没落衰亡的境地。
北宋文学家
李格非(1047?~1107?),北宋文学家。字文叔,词人李清照之父,齐州章丘(今山东)人。熙宁进士,历任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等。建中靖国元年,罢职,入元祐党籍。李格非幼时聪敏,专攻经学。其文章被苏轼赏识,他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苏门后四学士”。其工词章,论文主“诚”,文章精炼有笔力。著有《洛阳名园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先论洛阳与国家之间的兴衰关系,进而论及园圃与洛阳之间的兴衰关系,然后揭出写作目的,表达了对公卿大夫的告诫。
2. 写作手法
排比:如“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以三个并列短句铺陈洛阳地理优势,句式整齐,节奏铿锵,使“洛阳重要性”的论述更具冲击力。反复:通过“盛衰—治乱”“兴废—盛衰”等概念的反复呼应(如“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形成语义上的回环递进,既强化论点记忆点,又让文势如江河奔涌,兼具论辩的雄辩力与文学的韵律美。借古讽今:以唐代“公卿名园”的盛极而衰影射北宋朝廷的腐败奢靡,用“唐之末路是矣”的警示,将历史教训直接映射到当朝统治危机中,形成“借唐讽宋”的隐喻脉络。这种写法既避免直谏的风险,又让批判意图更具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文章一开头就从洛阳的地理位置说起,点明它地处天下中心,背靠崤山、渑池的险要地势,是连接秦、陇、赵、魏等地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通过分析地理位置,强调洛阳的繁荣或衰败不只是一座城市的事,而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或动荡,从而提出“洛阳的兴衰与天下局势紧密相连”这一核心观点。这种从地理角度切入的论证方式,把城市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为后文的论述做好了铺垫,体现出作者论证的巧妙构思。接下来,作者以唐朝贞观、开元年间的历史为例,指出当时洛阳城里高官贵族修建了上千座豪华园林。作者认为,园林的兴废正是洛阳兴衰的重要标志,通过讲述唐代园林从兴盛到荒废的过程,证明了“园林繁荣时洛阳也繁荣,园林荒废时洛阳就衰败”的规律。这样一来,文章的论证就从地理层面深入到历史层面,形成了“地理位置重要—历史发展变化—园林兴衰更迭”的完整论证思路,让核心观点更有说服力。文章先讲洛阳的地理重要性,再分析唐代园林的历史变迁,最后得出“洛阳的兴衰是天下局势的缩影”的结论,采用三段论的方式层层推进,逻辑十分严密。文中还运用了排比句,比如“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以及重复强调的修辞手法,让文章读起来气势十足,节奏鲜明。这种把道理融入文章的写作手法,既让文章观点深刻,又富有文学感染力,是北宋政论文中“历史与道理相结合”的作品。
4. 作品点评
《书洛阳名园记后》作为《洛阳名园记》后记,突破一般后记仅述写作缘由的局限,以“洛阳园林兴废系国家治乱”为核心,论证洛阳盛衰是天下治乱标志。作者借唐讽宋,以唐代公卿名园兴废史实证言,警示北宋朝廷腐败,字里行间流露对国势衰微的深刻忧虑。此论与北朝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借寺庙兴废寄寓兴亡之思异曲同工,皆赋予洛阳象征国运的历史内涵。文章从洛阳地理险要切入,层层推论至园圃与国家兴衰关联,结构由大及小,逻辑严密,兼用排比复叠,文势畅达,语言省净,结尾警拔,堪称以小见大的政论诗作。
# 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裔夷以势役祝融回禄尽取以去矣。予得李格非文叔《洛阳名园记》,读之至流涕。文叔出东坡之门,其文亦可观。如论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其知言哉!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四
# 名园特游观之末,今张大其事,恢广其意,谓园囿之兴废,乃洛阳盛衰之候;洛阳之盛衰,乃天下治乱之候,是至小之物关系至大,有学有识,方能为此文。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六
# 大儒眼中,固无细事;大儒胸中,固无小计;大儒手中,固无琐笔。定当如此。
明金圣叹《金圣叹批才子古文》
# 名园特游观之末,今张大其事,恢广其意,谓园囿之兴废,乃洛阳盛衰之候,洛阳之盛衰乃天下治乱之候,是至小之物,关系至大。有学有识,方有此文。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
上一篇:宋·陈普《孟子·仁者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