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余荆吴倚天山":霜后残留的痕迹下,荆州和吴地的山脉仿佛倚靠着天边的高山,
"铁色万仞光铓开":那铁灰色的山峰高达万仞,锋利的山棱闪耀着光芒。
"麻姑最秀插东极":麻姑山最为秀丽,高耸插入东方的天际,
"一峰挺立高嵬嵬":一座山峰笔直挺立,高高耸立的样子十分壮观。
"我生智出豪俊下":我这一生,智慧比不上那些豪杰俊才,
"远迹久此安蒿莱":长久以来只能在荒僻之地隐居。
"譬如骅骝踏天路":就好像骅骝这样的良马奔驰在通往天际的道路上,
"六辔岂议收驽骀":它的缰绳怎会去管那些劣马。
"巅崖初冬未冰雪":山顶的崖壁在初冬时节还没有冰雪覆盖,
"藓花入屦思莫裁":苔藓花落在鞋子上,引发的思绪难以言尽。
"长松夹树盖十里":高大的松树夹道生长,绵延十里,
"苍颜毅气不可回":那苍劲的面貌和坚毅的气势不可阻挡。
"浮云柳絮谁汝碍":浮云和柳絮能阻碍谁呢,
"欲往自尼诚愚哉":想要前行却自我设限,实在是愚蠢啊。
"南窗圣贤有遗文":南窗之下,圣贤们留下了珍贵的文章,
"满简字字倾琪瑰":每一篇简牍上的文字都如同美玉般珍贵。
"旁搜远探得户牖":广泛地探寻,得以找到知识的门窗,
"入见奥阼何雄魁":进入其中看到那深奥的殿堂是多么雄伟壮观。
"日令我意失枯槁":每天这些知识让我原本枯槁的心意重新焕发生机,
"水之灌养源源来":如同水源源不断地灌溉滋养着我。
"千年大说没荒冗":千年来那些宏大的学说被荒废在冗杂之中,
"义路寸土谁能培":正义的道路如此艰难,每一寸土地又有谁能去培育呢。
"嗟予计真不自料":唉,我真是没有料到自己的谋划,
"欲挽白日之西颓":想要挽回那西沉的白日。
"尝闻古者禹称智":曾经听闻古代的禹被称赞为有智慧,
"过门不暇慈其孩":他路过家门都顾不上疼爱自己的孩子。
"况今尫人冒壮任":何况如今我这体弱之人却担当起重任,
"力蹶岂更余纤埃":力量衰弱又怎会有多余的精力呢。
"龙潭瀑布入胸臆":龙潭瀑布的壮观景象映入我的心胸,
"叹息但谢宗与雷":我只能叹息着感谢宗与雷。
"著书岂即遽有补":著书立说难道就能立刻有补益吗,
"天下自古无能才":天下自古以来又有多少真正有才能的人呢。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霜余荆吴倚天山,铁色万仞光铓开。麻姑最秀插东极,一峰挺立高嵬嵬。”开篇描绘冬日山川景色,“霜余”点明时节,“倚天山”“铁色万仞”写出山脉雄伟壮观,“光铓开”展现出山峰的锐利与光芒。“麻姑最秀”“一峰挺立高嵬嵬”突出麻姑山的秀丽挺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出宏大开阔的意境,为全诗奠定基调,暗示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中间四句:“我生智出豪俊下,远迹久此安蒿莱。譬如骅骝踏天路,六辔岂议收驽骀。”诗人由景入情,自叹智慧不及豪杰,“远迹久此安蒿莱”表明自己长久隐居荒僻之地。“譬如骅骝踏天路,六辔岂议收驽骀”以骅骝自比,表达自己虽身处困境,但志向高远,不会因自身条件不足而放弃追求,展现出一种自信与不甘平凡的心态。中间四句:“巅崖初冬未冰雪,藓花入履思莫裁。长松夹树盖十里,苍颜毅气不可回。”继续描写山中景色,“巅崖初冬未冰雪”点明时间和环境,“藓花入履思莫裁”通过细微之处引发诗人深沉思绪。“长松夹树盖十里,苍颜毅气不可回”,描绘长松的壮观景象,“苍颜毅气”赋予松树以人的精神,象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豪情与坚守。中间四句:“浮云柳絮谁汝碍,欲往自尼诚愚哉。南窗圣贤有遗文,满简字字倾琪瑰。”“浮云柳絮谁汝碍,欲往自尼诚愚哉”,以浮云柳絮为喻,劝诫自己不要自我设限,要勇敢追求目标。“南窗圣贤有遗文,满简字字倾琪瑰”,则将视角转向室内圣贤遗文,表达对知识的崇敬与追求,这些文字如同美玉般珍贵,给予诗人精神上的滋养。中间四句:“旁搜远探得户牖,入见奥阼何雄魁。日令我意失枯槁,水之灌养源源来。”描写探索圣贤遗文的过程,“旁搜远探得户牖,入见奥阼何雄魁”,表现出探索的深入与收获的震撼。“日令我意失枯槁,水之灌养源源来”,形象地表达出知识对自己的影响,如同水源源不断地灌溉,使原本枯槁的心灵重新焕发生机。中间四句:“千年大说没荒冗,义路寸土谁能培?嗟予计真不自料,欲挽白日之西颓。”“千年大说没荒冗,义路寸土谁能培”,感慨千年来宏大学说被荒废,正义之路艰难,无人能培育。“嗟予计真不自料,欲挽白日之西颓”,诗人以夸张手法表达自己想要力挽狂澜的壮志,尽管自知能力有限,但仍怀揣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后四句:“尝闻古者禹称智,过门不暇慈其孩。况今尪人冒壮任,力蹶岂更余纤埃。”引用大禹治水的典故,大禹治水的典故讲述了上古时期,洪水泛滥,大禹受命治水,在这首诗中引用这个典故,是用大禹的伟大事迹来对比自己,表达出诗人对大禹这种为了大义而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同时也感慨自己能力不足却勉强担当重任的状况。“况今尪人冒壮任,力蹶岂更余纤埃”,诗人自比体弱的“尪人”,认为自己担当重任却力不从心,进一步深化了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悲哀。结尾四句:“龙潭瀑布入胸臆,叹息但谢宗与雷。著书岂即遽有补,天下自古无能才。”“龙潭瀑布入胸臆,叹息但谢宗与雷”,描绘龙潭瀑布的壮观景象对自己的震撼,“叹息但谢宗与雷”表达内心的感慨。“著书岂即遽有补,天下自古无能才”,对著书立说的作用提出疑问,流露出对自身才华与时代现状的失望,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迷茫。
上一篇:宋·曾巩《芙蓉台》
下一篇:宋·曾巩《赠弹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