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休还舞任风吹":雪花想要停止飞舞却又任由风吹动,
"断续繁云作阵随":断断续续的繁云如同阵列般跟随(雪花)。
"已塞茅蹊人起晚":雪已经堵塞了茅草小路,人们起床晚,
"更迷沙渚鸟飞迟":雪更使沙渚变得迷茫,鸟儿飞行迟缓。
"混同天地归无迹":雪将天地混为一体,消失得没有踪迹,
"润色山川入有为":雪滋润了山川,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太守不辞留客醉":太守(我)不惜留客人一起沉醉(于雪景),
"丰年佳兆可前知":丰年的好兆头可以预先知道。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全诗通过“欲休还舞任风吹”“混同天地归无迹”等意象,描绘了济南冬日飞雪覆盖屋舍、阻滞交通的生动景象。诗中“断续繁云”“迷沙渚鸟”等细节刻画,展现了雪中万物的动态变化,而“丰年佳兆”则含蓄表达了农耕社会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作品采用支韵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体现了曾巩作为北宋士大夫将自然观察与治世理想相结合的创作特点。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混同天地归无迹,润色山川入有为”诗人借雪来表达志向,雪融入天地不见踪迹,却默默滋润山川,让其增色。这正如诗人期望自己像雪一样,即便行事低调、不图显扬,也能有所作为,为世间增添光彩,展现出诗人积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向与情怀。意象组合:“已塞茅蹊人起晚,更迷沙渚鸟飞迟”,“茅蹊”代表乡村小路,“沙渚”是水中沙洲,二者勾勒出乡村自然环境。大雪堵塞“茅蹊”、迷漫“沙渚”,是主要雪景意象。“人起晚”“鸟飞迟”,将人和鸟因雪产生的状态融入,人因雪天路滑晚起,鸟因雪使沙洲难辨飞行迟缓。这些意象组合,生动呈现雪后乡村宁静、慵懒且略带迷茫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欲休还舞任风吹,断续繁云作阵随”,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雪花的动态。雪花好像想要停止飞舞,却又任由风吹动,而天上的繁云断断续续,如同阵列般跟随雪花。此联将雪花与云的状态生动展现,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雪花在风中肆意飞舞,天空中云朵相伴的画面,奠定了整首诗灵动的基调。颔联:“已塞茅蹊人起晚,更迷沙渚鸟飞迟”,从人的活动和鸟儿的飞行来侧面描写雪。雪堵塞了茅草小路,人们因雪天不便而起床晚;沙渚被雪覆盖变得迷茫,鸟儿飞行也迟缓起来。这两句诗通过对人和鸟在雪天的状态描写,突出雪下得大、积雪厚,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雪天氛围。颈联:“混同天地归无迹,润色山川入有为”,从宏观角度描绘雪对天地山川的影响。雪将天地混为一体,仿佛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它却滋润了山川,使山川变得更加美丽,展现出雪的双重特性。此联不仅写景,还蕴含一定的哲理,使诗歌的意境得到升华。尾联:“太守不辞留客醉,丰年佳兆可前知”,诗人以太守身份留客人一起沉醉在雪景之中,因为这场雪预示着丰年即将到来。此联将赏雪与对丰年的期盼结合起来,点明诗歌“喜雪”的主题,表达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上一篇:宋·曾巩《静化堂》
下一篇:宋·曾巩《南湖行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