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昼千万思":白天有千万种思绪翻涌,
"一夜千万愁":夜晚有千万般忧愁缠绕。
"昼思复夜愁":日日夜夜的思念与愁绪,
"昼夜千万秋":仿佛昼夜流转间历经了千万次秋霜。
"故人远为县":故友被调任至偏远的县邑,
"海边勾践州":那里是海边勾践曾居之地。
"故人道何如":不知故友近况如何,
"不间孔与周":他的德行是否已比肩孔子与周公?
# 孔:一作也。
"我如道边尘":我如同路边的尘土,
"安能望嵩丘":怎敢仰望嵩山之高。
"又若涧与溪":又似山涧溪流,
"敢比沧海流":岂能与沧海相比。
"景山与学海":景山与学海虽崇高,
"汲汲强自谋":我却只能勉强谋求生计。
"愁思虽尔勤":愁思虽如此频繁,
"故人得知不":但故人能否知晓我的境况。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分段赏析
“一昼千万思,一夜千万愁”:以数字叠加与昼夜循环的意象,构建出情感的绵密与时间的永恒性。“千万”极言思绪之繁复,白昼与黑夜的更迭中,愁思如潮水般反复冲刷,形成“昼思复夜愁”的循环结构。诗人通过“昼—夜—昼夜”的递进,将短暂的时间单位拉伸为“千万秋”的漫长感,既暗示了思念的煎熬,又暗含对生命流逝的隐忧。“故人远为县,海边勾践州”:“远为县”点明故人身处偏远之地,而“勾践州”以春秋越国故地勾践山(今浙江绍兴)为典,既暗指友人任职之地的历史厚重,又以地理距离强化了空间阻隔的苍凉感。此句通过现实与历史的交织,赋予离散以深沉的文化意蕴。“故人道何如,不间孔与周”:“不间”意为“不逊色”,诗人将故人的德行与孔子、周公并提,既是对友人的高度赞誉,亦暗含对自身际遇的对照。此句以圣贤为坐标,凸显了曾巩对道德人格的追求,以及乱世中知音难觅的孤寂。“我如道边尘,安能望嵩丘”:“道边尘”以渺小喻己,与“嵩丘”(中岳嵩山)的崇高形成强烈反差。此句通过比喻与夸张,既表达了谦卑自省,又暗含对仕途困顿的无奈。“安能”二字以反问语气强化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情感张力饱满。“又若涧与溪,敢比沧海流”:延续前句的自谦逻辑,以“涧溪”对“沧海”,借自然意象的体量悬殊,隐喻个体与时代洪流的疏离感。“敢比”之“敢”字,既含谦逊,亦暗藏不甘,折射出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却沉居下僚的复杂心态。“景山与学海,汲汲强自谋”:“景山”指曾巩祖父曾致尧曾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的景陵(今湖北天门),亦可能化用“高山仰止”之典;“学海”则呼应韩愈“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的治学精神。此句以典故与比喻,展现诗人勤勉自修的品格,而“汲汲”一词则透露出在困顿中坚持的焦灼感。“愁思虽尔勤,故人得知不”:以反问收束全篇,将前文所有意象归结为对知音的叩问。“虽尔勤”的让步语气,与“得知不”的尖锐质疑形成张力,既强化了孤独感,又暗含对友情纯粹性的期待。此句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上一篇:宋·曾巩《酬介甫还自舅家书所感》
下一篇:宋·曾巩《僧正倚大师庵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