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披襟":站在高台上敞开衣襟,
# 披襟:敞开衣襟。
"快风一瞬收残雨":疾风转眼间扫尽残留的雨。
# 快风:舒畅的风。
"柳丝轻举":柳枝轻盈地向上飘起,
# 轻举:轻轻飘动。
"蛛网黏飞絮":蜘蛛网粘住飘飞的柳絮。
# 飞絮:飘飞的柳絮。
"极目平芜":极目远望平坦草地,
# 平芜:平旷的草地。屈原《离骚》载灵氛劝告屈原去国远游时说:“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其后的宋词中,凡涉及芳草的意象,总是直接、间接地和思乡之情有连带关系。范仲淹《苏幕遮》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以远在斜阳之外的芳草暗示自己的家乡的遥远。苏轼《蝶恋花》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句,那又是以天涯处处有芳草来抚慰那沉重郁勃的思乡之情。
"应是春归处":那该是春天归去的方向。
"愁凝伫":愁绪凝结郁积心间,
# 凝伫:凝神伫立。
"楚歌声苦":悲凉的楚地歌声传来,
# 楚歌声苦:“楚歌声苦”二句:黄昏斜照之下,楚歌悲怆,从荒僻的村落之中传来阵阵鼓声。
"村落黄昏鼓":村落在黄昏响起更鼓声。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词。通过雨后登台所见所闻和客居他乡的怅惘与孤寂,将愁情推向深沉。既含有对春归的感慨,更藏有仕途失意。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这两句,与开篇“台上披襟”一脉相承。“极目平芜”是眼前实景的刻画,“应是春归处”则转入虚想。“春归”二字承接上文,藏着“极目千里而伤春”的意味。实景与虚念交织,真境与幻思相映,情感在这样的层层铺展中逐渐深化。只是这“春归之处”本就无迹可寻,作者在流露伤春之情时,不知不觉将乡愁也揉了进去。目光所及与心念所想,都暗蕴着愁绪,这般况味,怎不让人难以承受。
3. 分段赏析
上片:“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开篇描绘词人登台披襟,快风瞬间收去残雨的情景,借用宋玉《风赋》典故,传达出一种快意之感。“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则是写残雨收住后的暮春景色,柳丝轻扬,蛛网粘絮,画面细腻。词人以“柳丝”“飞絮”自喻,隐喻自己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涯,景中含情,虽有瞬间快意,却难掩内心的愁苦。下片:“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写词人极目远眺平野,想象那里是春天归去的地方,一实一虚,既抒发了伤春之情,又隐含了故乡之思。“愁凝伫”三字直接点明愁绪,词人伫立凝望,满心愁苦。“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进一步强化愁绪,楚歌凄苦,黄昏村落的鼓声沉重,在听觉描写中,将荒凉、冷寂、愁苦的氛围推向高潮,全词在这种凄凉的氛围中收束,余味悠长。
# 这首词体制虽然短小,但是却善于刻画。其写景之佳处,如上下片两结句,一写暮春残景,一写黄昏村落,皆眼前之景,信手拈来,以之点染烘托抒情的氛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不详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勤印《婉约词派选集》
上一篇:宋·周邦彦《谩书》
下一篇:宋·周邦彦《还京乐·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