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馆迢迢":孤寂的驿馆遥远漫长,
"暮天草露沾衣润":傍晚的天空下,草上的露水沾湿衣裳,显得湿润。
"夜来秋近":夜晚来临,秋天渐近,
"月晕通风信":月旁的光晕带来了刮风的消息。
# 风信:应时而至之风。,通:预示。,月晕:月亮周围的黄色晕圈。
"今日原头":今天在原野尽头,
# 原头:原上。
"黄叶飞成阵":黄色的树叶漫天飞舞,
# 阵:此指漫天。
"知人闷":黄叶知道人心中烦闷,
# 闷:愁闷。
"故来相趁":特意前来相伴,
# 相趁:相追随。
"共结临岐恨":一同凝结成离别时的愁恨。
# 临岐恨:离根。岐,同歧,岔路。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行旅送别词。描绘了秋日行旅中孤馆的凄清与送别友人的场景,营造了孤寂怅惘的氛围,表达了游子的孤独与离别之恨。
2. 分段赏析
上片着力渲染行旅中的孤寂氛围。“孤馆迢迢”开篇点出所处环境的偏远与冷清,“孤”字直抒漂泊的孤独。“暮天草露沾衣润”,写傍晚时分草上的露水打湿衣裳,既写实又添几分凄清,让旅途的艰辛融入细微感受中。“夜来秋近,月晕通风信”,转入秋夜之景,夜色渐深,秋意渐浓,月旁的光晕预示着风的到来,“月晕”“风信”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更像在传递一种萧瑟的秋意,为下片的离别之情铺垫了清冷的基调。下片以秋日景色托出离别之愁。“今日原头,黄叶飞成阵”,写白日在原野上,黄色的树叶像一阵阵飞絮飘落,“飞成阵”的动态既写秋景萧瑟,又暗喻离别时心绪的纷乱。“知人闷,故来相趁”,将黄叶拟人化,说它们仿佛懂得人的烦闷,特意赶来相伴,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让孤寂的心境有了“共鸣”的对象。“共结临岐恨”,最终点出主旨,黄叶与“我”一同凝结成离别时的愁恨,“临岐”(分别的路口)直接点出送别场景,将景物与情感收束于浓浓的离别之痛中,余味悠长。
# 因送别之时,风吹黄叶,信手拈来,便成此解。可见随处景物,能手遇之,便能运用。
近代俞陛云《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周邦彦《谩书》
下一篇:宋·周邦彦《寿宋守》